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基於智能移動終端使用的傳播學思考

孫雲柯

2015年04月24日16:18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以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已經廣泛流行,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終端來閱讀新聞、收看節目、人際互動,因此,信息的傳遞在移動互聯網上出現了新的形式,話語權的下放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本文試圖從傳播學的視角重新審視傳統的傳播效果理論在新媒體時代下的應用與改變,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智能移動終端﹔使用與滿足﹔知識溝

近年來,以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智能移動終端發展迅速,同時,移動互聯網也越來越發達,覆蓋廣泛。智能移動終端已經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媒介接觸工具,Facebook、Twitter、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廣泛繁榮起來。

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7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進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在手機上刷微博、聽音樂、看視頻成為當下年輕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千上萬種手機應用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新聞、好友互動、觀看電視、訂閱雜志等等。

不難看出,在與傳統媒體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智能終端作為一種媒介工具,大大削弱了傳統媒體的優勢。從電視不斷降低的收視率就可以一窺新媒體的威力。從Web1.0發展到Web2.0,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不斷增強的交互性,即受眾創造內容(UGC)。受眾既是網絡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絡內容的創造者。Web2.0的萬維網是可讀可寫的,它的核心是強調人與人的關系,個人不再只是信息的標簽,而是以信息為媒介互相交流,使傳受雙方取得了空前的平等性。

互聯網的時代是個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的時代,這是一個全民共同決定和編織傳播內容與形式的時代,每一個個體的智慧都可以融入其中,使人們在具有最大個性選擇的聚合空間內實現共享。在這樣的時代,大眾傳播研究下的受眾概念已經逐漸被消解,人們不再成為傳媒的靶子應聲倒地,而是成為了信息的主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動性得到了顯著提高。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傳播學的經典效果理論正在發生改變。

一、新媒體時代的使用與滿足理論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1974年由美國社會學家卡茨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正式提出和闡述的。卡茨等學者將受眾對媒介的接觸行為看作是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鏈鎖過程,受眾被看作是有需求的個人,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被看作是基於特定的需求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以滿足的過程。使用與滿足理論第一次賦予受眾以積極主動的地位,強調受眾的能動性,開創了從受眾角度考察大眾傳播的先河,同時對於糾正有限效果論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新媒體時代下,使用與滿足的理論是同樣有效的,而且可以更加深刻地解釋互聯網時代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根據施拉姆的選擇媒介的或然率公式:選擇或然率=報償程度/費力程度,互聯網作為比較廉價的媒體,同時又帶有極為豐厚的信息回報,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媒介。受眾接觸互聯網都是為了滿足個體各種各樣的需求,因為有了特定的需求,進而有了接觸互聯網的動機。其動機可以分為如下幾類:為了生活更加便利的需要、與他人建立和諧關系的需要、自我表露的需要、滿足個體社會性的需要等。

無論是什麼動機,人們都越來越發主動地接受和傳播信息,正是因為互聯網,才賦予了傳受主體間形式上的平等地位,受眾第一次以主動的身份“使用”媒介,從而得到相應的滿足。智能移動設備連接上互聯網,使得受眾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便捷地使用媒介,在使用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媒介印象,從而為下一次的媒介接觸行為進行鋪墊。

在互聯網媒介的使用過程中,受眾從被動使用到主動使用,積極地參與內容生產,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對於媒介的期待和媒介的印象,這也正是受眾在新媒體時代中使用與滿足程度加深的原因。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