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記者》>>2015·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數據新聞何以重要?

——數據新聞的發展、挑戰及其前景

郭恩強/編譯

2015年05月27日14:36  來源:新聞記者  手機看新聞

在一些走在前沿的實踐者手中,數據新聞是個強大的工具。它融合了電腦科學、統計學以及社會科學幾十年來在大數據研究方面的成果。數據記者可以通過編寫算法尋找趨勢,勾勒出影響力、權力或消息源之間的關系圖。在全球,數據新聞記者的數量在增加,他們所做的工作不僅限於數據可視化或者發布互動地圖,他們正運用這些工具追蹤腐敗,向權勢者問責。

2014年,數據新聞成為主流,諸如FiveThirtyEight.com網站 、Vox.com網站、《鏡報》旗下的Appp3d.com網站、大西洋媒介集團(Atlantic Media Group)的QZ.com網站、《經濟學人》和《衛報》的數據博客、《紐約時報》的Upshot都嶄露頭角,網絡平台及實踐的發展已經大大改變了這個領域。

APP是最重要的講故事方式之一

今天,很多記者不僅將注意力放在為調查收集數據,更注意將數據與鮮活的故事或者新聞應用程序相結合。對於千禧一代來說,新聞應用程序(News APP)是最重要的講故事的方式之一。

新聞應用程序和新聞編輯室分析,將成為媒介機構向移動用戶發布信息方式中的核心要素。同時幫助媒介機構厘清誰是你的讀者,在哪裡、如何、何時成為你的讀者,甚至為什麼會成為你的讀者這樣的問題。 這兩點對於成功的數字產業都不可少。在此背景下,新聞應用程序不僅僅講故事,他們還講述“你”的故事,比如幫助手機用戶更好地理解周遭世界,從新聞、天氣和交通,到棒球聯賽的比賽成績。

有時人們需要理解一個復雜的主題,但缺乏處理原始數據的相關能力。而新聞應用程序則可以讓大量的數據變得有意義。比如,2014年5月ProPublica新聞網發布了一個有關治療追蹤的專題。他們的數據分析發現,2014年,在全美2億人次的患者就診中,隻有4%是因為病情特別復雜,而被醫生收取昂貴的醫療費的﹔但卻有1800個醫生成為收入排行榜上90%的時間內的名列前茅者。ProPublica網站的資深記者查爾斯·奧恩斯坦(Charles Ornstein)在郵件中披露:

專題花了我們很長時間。數據本身龐大而復雜。我們找了專家,好搞清楚比較哪些數據是最有意義的。我們尋找那些讀者能夠很快搞明白的數據。其中之一是每個病人接受的醫療保險服務,另外一個是每個病人支付的費用。我們同時也仔細研究並將病人就診的頻率當作參照,這個很有趣而且讀者也容易明白。有些領域的醫生,比如精神病科醫生或者腫瘤科醫生的接診頻率,比起同行們來說要高而且費用昂貴。但是在其他科目,醫生們接診的頻率沒有那麼高,醫生們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如果你發現,你的醫生接診病人比起一般同行要多得多或少得多,這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但也會成為你的參考因素之一。

讓我們的應用程序與眾不同的是,它允許你將自己的醫生與同一領域和地區的其他醫生做比較。比如通過應用程序觀察醫生們是如何進行診療的(他們採取的醫療手段、他們診治病人的百分比、病人的看病頻率等)。

新聞應用程序可以讓人們以另一種方式瀏覽數據,這是單靠簡單的地圖、統計數據或表格所辦不到的。“設計數據時,可以使重要的數字比不重要的細節顯得更大和更突出。”ProPublica網站主編助理斯科特·克萊因(Scott Klein)表示,“在瀏覽網頁時,人們知道通過下拉方式來獲得更多細節。在‘為公眾’網站,我們通過設計引導讀者來體驗各種不同的注意力層級,從最宏觀的全國性的例子到最本地化的例子”。

新聞應用程序的開發者,正越來越多地考慮以用戶為中心進行設計。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視覺團隊的編輯布瑞恩·博耶(Brian Boyer)對這一原則的解釋是:

我們並不是從數據開始,也不是從技術開始來思考問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始於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流程。我們會討論想要吸引的用戶的需求,然后才討論做什麼和如何做。從好點子或是技術選項上開始也不錯,不過我們盡量不這麼做,而是關注於如何為特定的人群做出最好的產品,也就是那些最能從我們的數據產品中獲益的人。

數據並不天然地意味著真實

與真人形式的消息源一樣,不是所有數據都等同於事實。它們必須接受懷疑主義的檢驗,從來源到質量,再到是否有隱藏的偏見。TOW數字新聞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尼克·蒂亞克普洛斯(Nick Diakopoulos)寫道:“數據並不天然地意味著真實。是的,通過誠實的推理過程,我們可以在數據中找到真實,但是我們也可以找到多個真實,甚或是全然的虛假。”

如果新聞報道確實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科學,那它將使讀者和整個社會受益。一個執行主編可能會提出新聞背后隱藏的線索或假設,然后指派一名調查記者去找出究竟是真是假。這名記者(或者數據編輯)必須去收集數據、証據和相關知識。為了向執行編輯和多疑的讀者証明,他們所提供的結論是正確的,記者需要從數據來源到使用方式,全面展示他的工作。這也意味著記者需要接受懷疑主義的理念,避免確定性的偏見,同時對被觀察的有關聯的事物不輕易下結論。

西北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教授布瑞恩·基岡(Brian Keegan)在一篇文章中呼吁:“在當代,對於信息過載,以及恐懼、不確定性和懷疑等情緒的焦慮氛圍下,數據驅動的新聞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它們可以為關於政策、經濟趨勢、社會變革的討論提供更為堅實的經驗基礎。但是,除非新的行業領袖能仿效科學界的標准來設立和強化准則,否則數據驅動新聞很可能會掉入消解公眾信任和科學界信任的陷阱。”對此,基岡為數據記者提出了幾個有效的原則:開放數據、集思廣益、開放合作以及數據監管。

數據新聞記者可以在代碼托管網站分享他們的數據和代碼,比如GitHub,以備同行們檢閱、復制、擴充(ProPublica網和其他機構已經在這麼干了)。記者們還可以與科學家和分析家合作,提出問題和共同分析數據,並寫出文章或者專題。另外,記者還可以將作品提交學術同行進行評議。

做數據新聞的機構,應當讓自己的分析和發現接受經驗式的批評。將整理妥當的數據公布,或者找到合適的專家合作,這些都是十分費時的。不過如果你打算發布原創的實証研究,你就應該接受和回應合理的批評。

數據新聞機構也許會考慮任命獨立的核查人員來代表公眾利益,以及提升科學性規范。數據作品的作者很可能得出輕率的結論、使用不合適的方法、分析私人數據,甚至為了自己牟利。此核查職位的設立,就是為了對上述行為進行核查。

透明性很可能意味著新的客觀性。在科學領域,不能被重復驗証的研究和結果,是其真實性被懷疑的一個理由。基於嚴格審核過的數據而得出的經驗性証據,將賦予編輯和記者這樣的能力:他們將告別“這個人說,那個人又說”的報道方式,因為此種方式隻會讓讀者疑惑真相究竟在哪裡。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