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凝聚民意 全新視角 深度融合 創新表達——

從全國兩會報道看《大河報》的獨門絕技和創新

趙紅 李敬欣

2015年07月13日09:43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2015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大河報》除繼續發揮都市類媒體對重大時政新聞的民生化解讀專業優勢之外,首次獲得提問機會,聯動多家都市報集體強勢發聲,更充分運用新媒體產品,在技術、表達、模式上都進行了創新,呈現出全面融合、全平台傳播的新氣象。

【關鍵詞】都市報﹔全國兩會﹔全新視角﹔創新表達

連續13年征戰全國兩會,剛剛過去的2015年兩會尤為特殊:《大河報》記者首次在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上得到提問機會,發出河南第一聲﹔《大河報》的“豫滿絲路 夢起中國”“一帶一路”重大主題報道,策動和引領全國7家都市報聯動,合力形成兩會期間傳播轟動效應﹔《大河報》在國家憲法性法律立法法的修改報道中,做出“國字號”水平,得到了幾十位國家頂級專家“最強大腦”的智力支持﹔新媒體借“兩微一端”新手段深度解讀兩會,大數據可視化帶來全新新聞視角,線上線下互動頻繁,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會有所應”。

回顧《大河報》兩會報道,厚重中閃爍著清新,凝練中跳躍著靈動,高潮迭起,目不暇接,為廣大讀者和用戶奉上了一份精心烹制的兩會大餐。

何以至此?我們總結出16個字:凝聚民意,全新視角,深度融合,創新表達。

一、兩會上發出“河南媒體第一問”《大河報》時政報道再觸新高度

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記者會,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就財政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一位日本記者提問過后,主持人向《大河報》記者張渝這邊看了過來。張渝早已高高地舉手,恨不得整個身子都躥了起來。主持人指著她說:“第三排中間那位穿藍西裝的記者。”

今年,是《大河報》第13年參加全國兩會報道,也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第一次整合集團所屬媒體採編力量,實行集團統一指揮、全媒體作戰的第一年。報業集團專門為上會女記者統一裝備了“報業藍”戰衣。

張渝被主持人點中,她直面提問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削減的‘三公’經費去哪兒了?”

樓繼偉沉吟了一下后說:“全國的情況我們不是很清楚。因為中央是代編地方預算,地方預算由自己編,我們代編是匯總他們的預算,細節不在匯總范圍內。”

他接著說道:“我給你說一下中央財政。中央財政去年‘三公’經費是71億多,比前年減了8億,今年的預算是按照不多於去年來安排的。有人說3000億,那是胡扯!”部長的回答,引來各方記者的笑聲。“至於中央減下來的8個億,收回總預算平衡,平衡在各個方面。”樓繼偉解釋了錢的去向。

《大河報》記者的提問,得到了網友的廣泛點贊。會后,央視評論員楊禹對此點評:“記者代表老百姓提出這個問題很有必要,財政領域專業性很強,財政專家懂的問題,老百姓不一定懂,財政專家要與公眾加強溝通。”

《大河報》記者被點中提問,對於《大河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甚至河南新聞媒體來說,都是零的突破,具有裡程碑意義。

過去3年的全國兩會記者會,《大河報》記者張渝每次都提前准備好厚厚的資料,按照出席者的身份,分門別類,把問題帶到會上,但是從來都沒有被點中過。13年來,《大河報》記者曾4次受邀參加總理的記者會,3次參加全國人大的記者會,以前被點中的都是中央媒體和國外媒體記者,地方媒體的記者只是去“打醬油”。

《大河報》作為地方都市報,第一次在全國人大記者會上提問,也是河南媒體第一次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發聲。此前,河南省還沒有記者在全國兩會上得到過任何提問的機會。

二、《大河報》兩會期間發起都市報媒體聯動,“七劍”聚力傳播“一帶一路”

相對於市民類報紙的上一個十年,現在的晚報都市報,無論是在宣傳中的作用,還是在傳播中的地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既要直面市場,在純新聞領域奮力打拼,又要承擔一定的宣傳職能,如果不能找到吸引讀者的新方法,被市場拋棄的速度肯定會越來越快。所以,報紙的王牌還是內容,還是原創新聞。[1]

媒體聯動,都市報長袖善舞。但像今年沿絲綢之路經濟帶(新亞歐大陸橋國內段)橫貫東西七省份,7家都市報如此大規模聯動報道“一帶一路”,在都市報的發展史上還是第一次。

今年春節前,由《大河報》發起,《揚子晚報》《三秦都市報》《蘭州晨報》《重慶晨報》《成都商報》《新疆都市報》等七省份7家都市報共同參與的“一帶一路”聯動報道組形成。統一使用的一個QQ群、一個微信群,就是七家都市報聯動報道組的“辦公場地”。24小時不間斷投稿、零時差討論配稿。

3月3日開始,“一帶一路”聯動報道強勢登陸七大主流都市報。《大河報》以兩個整版的篇幅,拉開了“豫滿絲路 夢起中國”七城聯動大型系列報道的序幕。

“豫滿絲路 夢起中國”大型聯動報道包括兩個系列:一是7省區都市報聯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新亞歐大陸橋國內段)上重要節點城市七城聯動,整體上形成“七劍下天山”的態勢。通過多角度、高站位掃描7個省份的發展與建設現狀,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財富商機,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二是大河報子微信號“鄭歐班列”的當家主播“鄭小歐”講“絲路故事”。“鄭小歐講絲路故事”板塊以“鄭小歐”作為大河報創造的微信子公眾號形象代言人,通過它講述河南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與建設中的典型故事。講故事的方法更接地氣,通過親切活潑的採編呈現,精細化傳播直達人心,國策省情深入淺出。該系列見人見事,通俗生動,讓人耳目一新。

從3月3日至16日,僅《大河報》“豫滿絲路 夢起中國”大型系列報道就刊發版面15個、3萬余字。7家都市報共刊發30多個版面。在紙媒報道的同時,“鄭歐班列”公眾號還推出“鄭小歐和它的伙伴們”等H5頁面,7家媒體還推送數十條新媒體專題。

7家都市報,佔了全國都市報聯盟將近四分之一的規模優勢,紙上和網上互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傳播,甫一出手,便形成了全國新聞界少有的媒體聯動共商國是的轟動效應與傳播效應。

3月10日,正逢全國兩會休會,參加“一帶一路”聯動報道的7家都市報媒體記者齊聚河南大廈,攜手啟動了一次高潮迭起的新聞之旅。他們以新聞人的敏銳和果敢,在兩會會場內,捕捉絲路報道動向,共同商議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如何進行媒體聯動,為今后的互動總結經驗。

《大河報》發起的“一帶一路”聯動報道立足當地,放眼全國,體現了媒體在國家戰略中的責任與擔當,《中國記者》《中國新聞出版報》和中國記協官方微信號都對此予以關注和報道。

三、全國人大新聞局點贊《大河報》,立法法報道敢於“蛇吞象”

立法法是一部憲法性法律,是一部管法的法。看似“高大上”,實則和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都密切相關。立法法的修改,是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個重點。

為做好立法法修改的報道,《大河報》記者李敬欣兩次赴京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召開的記者吹風會,在法工委和新聞局的幫助下,建立了由我國著名法學專家組成的專家庫,制訂了周到的報道方案。

從3月7日開始,《大河報》提前啟動事先准備好的策劃“兩會法眼”——立法法修正案系列報道,採用“以案說法”的方式,由案例切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闡釋生活中遇到的紅頭文件、規章、法規、法律之間沖突的解決途徑和救濟渠道,提出修法的必要性。

3月8日起,兩會進入長達7天半“立法法時間”。《大河報》智庫專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巡視員郭林茂,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姜明安,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莫紀宏,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中國行政法學會名譽會長應鬆年等我國頂級法學專家為本報獨家解讀立法法修正案(草案)。

從3月8日下午開始,代表開始審議立法法修正案。《大河報》前方報道組記者在會議現場遇到代表提出的異議、質疑等,及時傳遞給會外配合採訪的政法口專業記者,及時帶著問題採訪專家予以解答。記者搭橋,專家與代表“隔空對話”,這在都市報新聞報道中令人耳目一新。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每次法律上會審議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都要將法律草案交由我國著名語言專家組成的立法用語規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審讀,由他們對文字和用詞把關。《大河報》挖掘立法背后的故事,《他們為法律語言咬文嚼字》刊發后,網上和業界一片點贊。

《大河報》記者對立法法修改提出的建議,也被採納。在第一次記者吹風會上,記者看到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較大的市可以對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大河報》記者提出,現在國家在一些地方設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改革試驗區,要這些地方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現在隻賦予地方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權力,豈不是造成城鄉管理割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採納了這個意見,提請大會審議的修正案(草案)變成了“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城市”變“城鄉”,《大河報》記者對立法法的修訂也作出些許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負責人很是感嘆:“國家立法的報道專業性太強,《大河報》作為一家地方都市報,敢於碰硬,把立法法報道做到如此水平,確實難得!”

下一頁
(責編:張筱悅(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