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既涵蓋了學界泰斗,也有業界精英,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帶來最新的傳播資訊與研究動向,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進而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科和傳媒業的認識。以下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常務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翟惠生7月19日上午在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摘要。
“歌德”與“講德”
“歌德”說的是將事情照本宣科的歌頌出來,“講德”指的是把事情或者道理梳理清晰后用自己的話通俗的說出來,讓人聽得懂,記得住,覺得對,跟著走。兩者都是以傳播為目的,但“講德”的效果明顯更好。
“追俗”與“通俗”
翟惠生說,講故事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容易。有的新聞從業者其實並不善於講故事,只是利用現有的資料來整合故事,追著資料走,這是典型的“追俗”。而“通俗”則不同,“通俗”強調一個“通”字,媒體人要上通“天氣”,准確領悟領導意圖﹔中通“中氣”,多多聆聽業內專家學者的觀點與建議﹔下通“地氣”,站在受眾的角度看問題。隻有做到這些,新聞人才能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傳達領導的指示,講出學者與專家的意思。這“通”字也正應和著“上海交通大學”名字中的“交通”二字,即“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足見融合互通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媒體工作者還要做到博古通今。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歷史上的故事正是今日萬物形狀的成因。了解歷史,理清歷史事件中的關聯,並把歷史講清楚,是今天新聞人的責任,也是傳媒人鐵肩擔道義、傳遞中華文化的前提。
“包裝”與“化妝”
翟惠生指出,現在一些商品的包裝十分華貴,風頭常常蓋過了商品本身。雖然看起來賞心悅目,但是如果太過隆重,就難免有舍本逐末的嫌疑。這浮躁的風氣是我們不提倡的。過度包裝沒有必要,簡單化妝就好。新聞與傳播講求的是內容為王,用作品說話,把最核心的東西用最通俗的話講出來,摒棄不必要的修飾。
時代需要優秀的新聞作品,人民需要優秀的新聞作品,而優秀的新聞作品需要的是生活中細致的觀察、頭腦中積極的思考和話語上通俗的表達。
用自己的話講出有情節的故事,是每個新聞人都應該掌握的重要能力。(原琳)
![]() |
學員提問 |
![]() |
學員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