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既涵蓋了學界泰斗,也有業界精英,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帶來最新的傳播資訊與研究動向,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進而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科和傳媒業的認識。以下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王寧7月20日上午在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摘要。
翻譯不能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
演講一開始,王寧就對翻譯的定義問題展開討論,他認為,學者們一般總會從雅各布森的語言學翻譯定義開始,包括語內翻譯、語際翻譯和語符翻譯,人們一直認為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這顯然是一種翻譯研究中的語言中心主義思維模式。隨著現代翻譯學的崛起,人們越發感覺僅從語言的層面定義翻譯顯然不夠,這時對文學翻譯就有了跨文化的視角。王寧認為,翻譯所能起到的作用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上,並對翻譯的界定做了全新的闡釋。
“讀圖時代”的來臨
近年來,高科技以及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尤其是青少年更傾向於在移動終端閱讀,有人認為,閱讀的時代已經過去,“讀圖時代”取代了“讀書時代”。王寧著重從當今的圖像時代語言文字功能的萎縮來討論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圖像闡釋的翻譯形式。他說,當代翻譯的一種形式是圖像的翻譯和轉換,這是對傳統的翻譯領地的大大拓展和翻譯地位的大大提升。文學創作以及再現的主要方式已逐漸從以文字為主的寫作轉向以圖像為主的表達,伴隨著這一轉向而來的則是一種新的批評形式的誕生:圖像或語像批評。
翻譯不是原文的被動忠實者
后現代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代主義的部分繼承和更大的反叛。同樣,后現代主義的文學藝術文本往往留給讀者巨大的閱讀和解釋空間。王寧舉例,在翻譯史上,任何能夠載入史冊的具有主體能動性和獨特翻譯風格的譯者都不是原文的被動忠實者,而是基於原文、高於原文的再創造者。在現代,本雅明所參與翻譯的普魯斯特的巨著《追憶似水年華》早已被新一代譯者所超越。總之,重新界定翻譯並非全然摒棄原有的定義,而是對其的揚棄和完善。
最后,王寧教授對學生的提問做了精彩的講解,他說,在翻譯中國形象上,要體現出中國的亮點,城市的亮點。比如,北京的標簽是庄重古朴,上海的標簽是時尚活力。“和美國夢夢宣揚個人的成功不同,中國夢是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為了有效地獲得審美的享受和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翻譯已經不能僅僅存在於語言文字的交流上,而在於更多形式的交流之中。(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