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2015年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傳媒節暨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最新消息
人民網>>傳媒>>正文

第二屆“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舉行

2015年07月27日13:5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015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既涵蓋了學界泰斗,也有業界精英,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帶來最新的傳播資訊與研究動向,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進而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科和傳媒業的認識。

7月25日上午,第二屆“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開幕。此次高峰論壇由傳媒雜志社和上海交通大學傳媒經濟管理中心聯合發起並主辦,作為第三屆中國大學生傳媒節暨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的一項重要活動,有近百家媒體和國內160余所知名高校的350余位學生共同參與支持,活動內容包括論壇開幕式、《2015年中國大學生傳媒品牌認知調查報告》發布、嘉賓主題演講、兩個圓桌對話以及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媒體品牌頒獎盛典。

論壇伊始,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劉擁軍首先致辭,傳媒雜志社主編楊馳原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時表示,各大媒體應該致力於研究在“互聯網+”時代下如何打造傳媒品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學院副院長謝耘耕教授致辭並發布《2015年中國大學生傳媒品牌認知調查報告》,謝耘耕介紹說,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接近3000萬,大學生作為一個年輕化與高學歷的群體,是將來我國最具消費潛能的核心消費群體,其媒介使用習慣及偏好、媒介影響認知以及媒介素養直接影響我國媒介的未來發展,為此開展了這項面向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傳媒品牌認知調查。謝耘耕從大學生媒介使用習慣與傳媒品牌認知等方面,報告此次調查結果。

嘉賓主題演講——“互聯網+”時代媒體品牌的再造與發展

在主題演講環節,發言嘉賓以“‘互聯網+’時代媒體品牌的再造與發展”為主題,詳細地闡述自己的切身感受。以下是第一財經新媒體公司總經理、阿裡巴巴媒體投資運營總監黃磊、澎湃新聞綠色新聞頻道主編黃志強、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浚浩的演講概況。

黃磊:從渠道運營到內容運營

黃磊以“從渠道運營到內容運營”為主題,具體從新媒體的新定義、渠道運營、內容運營三方面展開演講。

對於新媒體的定義,黃磊認為,不應隻從技術層面對其進行釋義。首先從內容層面來說,新媒體定義所關注的是內容所依托的媒介形態﹔從技術層面來說,當今趨勢的新媒體應是強調一種大數據的概念﹔從銷售層面來說,新媒體的優劣是由廣告客戶評價為標准。黃磊指出,新媒體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新的產品形態與方式,一種新的決策機制,一種流程,甚至是一種用人的方式與手段。

對於媒體的運作方式,黃磊認為,在新的互聯網思維下,應從渠道運營轉向到內容運營。所謂內容運營,其流程首先是做好內容,內容為王﹔第二步是發行,即通過渠道分發內容:通俗來講,傳統紙媒關注發行量、電視關注收視率、網絡關注流量、手機終端關注App下載量﹔第三步是廣告,即與內容氣質相匹配的廣告客戶進行合作﹔第四步是內容與覆蓋人群,黃磊認為,內容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好壞,關鍵在於渠道與受眾的選擇,任何內容准確對接到合適的目標受眾都可能成為好的內容。同時,內容運營,還應該包括內容的策劃,以什麼樣的方式和路徑去傳播,包括對傳播路徑的預估和設計,對傳播時間點、信源,以及對二次傳播轉發路徑的把握等。

黃志強:澎湃新聞運營過程中的優勢及不足

黃志強圍繞澎湃新聞的三大優勢展開,向大講堂學員們詳細介紹了澎湃新聞的運營現狀。黃志強介紹說,澎湃新聞的第一優勢是整體轉型,建立新媒體﹔第二優勢是時實更新,再造生產線﹔第三優勢是搭建平台,創業氛圍濃厚。黃志強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在表達方式上有所嘗試,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傳播手段讓受眾積極地參與到新聞當中,轉變以往面對面的交往形態,要以苛刻、挑剔的眼光去生產合格且高質量的新聞。

黃志強也提出了目前澎湃新聞存在的不足之處,首先用戶黏性不夠。對於新聞而言,其終極目標是讓一代人有深刻的影響,而現在的新聞大多很嚴肅,年輕人看新聞需要一個愉悅的過程。其次是評價體系問題,黃志強指出,目前,關於新聞的好壞還沒有形成科學、有效判斷依據﹔最后是技術驅動產品問題,新聞內容的升級換代都離不開技術支撐。

洪浚浩:影響美國媒體品牌效應的幾個因素

洪浚浩以多年在美國研究的經驗談到,媒體品牌不是僅僅是打造就可以形成的。他總結出,影響美國知名媒體品牌形成的因素可總結為五點。

一是特色,包括媒介內容、手法、運營模式等方面的特色﹔二是目標受眾,即每個媒體有自己相對應的目標受眾,既有顯在的受眾群體,也有潛在的受眾群體﹔三是取決於媒體在社會的影響力、公信力,公信力越高、品牌效應越好。同時,洪浚浩指出,媒體要有競爭力,包括對重大新聞的報道能力、獲取獨家新聞的數量、新聞事件的解讀能力、從業人員的素質等﹔四是媒體的國際化程度﹔五是媒體存在的歷史,即歷史越長,品牌效應越好。

在嘉賓主題演講過后,25日下午,第二屆“中國傳媒品牌高峰論壇”還設置了兩個圓桌對話單元,圍繞“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品牌影響力構建”與“‘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品牌再造”兩大主題,與會嘉賓展開積極探討,並與大講堂的學員積極互動。

圓桌對話1——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品牌影響力構建

第一場圓桌論壇由第一財經新媒體公司總經理、阿裡巴巴媒體投資運營總監黃磊主持,圍繞“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品牌影響力構建”主題,CCTV—2《交換空間》制片人張鐵忠、今晚報傳媒研究所副所長吳阿娟、江蘇衛視副總監兼總編室主任陳其慶、青年文摘雜志社副社長王靖、北京衛視宣傳總監助理趙冰一起分享了他們的經驗與感悟。

融合時代:“社會責任”與“收視率”的沖突

在新舊媒體融合的過程中,社會責任與收視率之間的沖突是許多媒體要面臨的問題,對此,趙兵認為,一味追求收視率並不會真正地威脅到媒體傳播正能量,受眾在關注娛樂八卦的同時,也絕不會忽略那些真正代表真善美的新聞。張鐵忠也表示,不管有多大壓力,真正有品質的節目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對於社會責任的指向問題,吳阿娟認為,由於受眾在媒體消費上的需求不同,因而社會責任存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內核是一定的,即傳播社會正能量。趙冰談到,鐵肩擔道義,秒手著文章。社會責任在指向上的“一元”與“多元”,“動態”與“靜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費者決定的,但隻有好的內容才會得到傳承與關注。陳齊慶總結到,除了在指向與形式上的多樣,在社會責任方面,媒體還是要引導受眾向善、向美。

新媒體時代下的眼球效應:“標題黨”和“縮略圖”

新媒體時代下,各種具有視覺沖擊力的標題和圖片紛紛進入公眾視野,作為媒體人,應該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呢?陳其慶從“變化”的角度表明,社會責任不僅是媒體人的責任,更是每一位中華民族人民的責任,“我們變了,世界就變了﹔我們變了,傳媒就變了﹔我們變了,中國就變了。”

而趙兵則從“不變”的角度提出,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管世界怎麼變,有一些東西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吳阿娟也指出,“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該守望的我們還是要守望。

理性看待娛樂化新聞傳播

對於互聯網上那些過度娛樂化的新聞,陳其慶認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在公共平台上傳播老少皆宜的信息是我們媒體人的責任和底線。吳阿娟也認為,在自由開放多元的社會中,這類信息是可以傳播的,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追求點擊率,就去無限制地渲染和放大這樣的信息,新聞傳播者應該有自己的底線。

“品牌”與“影響力”的矛盾

在場嘉賓普遍認為,品牌和影響力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品牌在塑造過程中,一定要有影響力效應,二者不可分割。趙冰談到,在“互聯網+”的時代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品牌。影響力有大小的問題,品牌也有好壞的問題,因此,無論做人,還是做媒體,都應該去經營好自己的品牌。陳齊慶認為,兩者都是一個產品,靠產品形成品牌,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品牌。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品牌,我們在行動中塑造我們的影響力,應該堅守正能量,經營好自己的品牌。

最后,在塑造傳媒品牌影響力和承擔社會責任上難以兼顧的處境上,嘉賓們結合自己所在媒體實際開展的活動及節目,向大講堂分享了在市場經濟導向下,如何在承擔社會責任感中塑造品牌影響力的問題。趙冰結合北京衛視推出的《暖暖的新家》,陳齊慶結合江蘇衛視推出的《真心英雄》,向大家談到媒體在品牌塑造以及承擔社會責任感的成功形式。

圓桌對話2——“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品牌再造

第二場圓桌對話為以“‘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品牌再造”為主題,由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馮杰主持,《光明日報》總編室主任周迅、安徽衛視主任記者沙元飛、《格言》副社長楊爽、江蘇衛視《一戰到底》執行制片人趙慶陽、愛奇藝PPS總編輯王濤五位傳媒業界嘉賓共同參與討論。

“互聯網+”時代下的媒介沖擊

在“互聯網+”的趨勢背景下,各位嘉賓結合自己的業務實例,談到傳統出版業、電視業乃至新媒體受到的沖擊與影響。趙慶陽率先指出《一站到底》節目在“互聯網+”時代下遇到的挑戰以及應對的策略。趙慶陽談到,在新媒體的沖擊與同行競爭的壓力下,節目融合了互聯網營銷思維與元素進行節目的改版與團隊重組,組建了自己的題庫,並且預計在年末推出一款手游APP。趙慶陽表示,在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欄目組將一直堅持不用外包團隊的題目、所設題目不重復、嘉賓選擇新鮮性三原則,是欄目在“互聯網+”的時代下能走的更遠。

楊爽表示,期刊類雜志與新媒體的融合難度很大,目前,大部分期刊類雜志還在處於觀望態度。《格言》雜志創刊以來,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與喜愛,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雜志一方面堅持把自己的內容做好,擴大受眾群體,將以往以中學生為主要受眾群體上延至大學生﹔另一方面,做好產業鏈,依托雜志品牌做好相關產業。

沙元飛表示,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電視台與新媒體的融合轉型是當前的必由之路。但是在融合中,既要保持傳統媒體的優勢,又要借鑒吸收新媒體的長處,要腳踏實地穩步推進。

周迅談到,當前,紙媒受到互聯網大潮的沖擊下,隻有與新媒體融合、互相發展才是求生之道。但是與新媒體融合,紙媒必須看清楚自己的優勢特點,例如,紙媒具有互聯網不可比擬的穩定性、完整性、聯系性、可保存性和權威性等。紙媒隻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重視社會發展趨勢,與互聯網進行差異化發展,才能順應時代,求得生存。

王濤表示,“讓人們平等便捷獲得更多更好視頻”是愛奇藝運營宗旨,一方面愛奇藝堅持更多更好的原則。同時,愛奇藝還將更快作為自己的追求,並對受眾進行理性的引導。另一方面,愛奇藝將堅持平等便捷的理念,使受眾無論使用什麼客戶端都能快速的瀏覽視頻。

“互聯網+”時代下媒體品牌的堅守與再造

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媒體品牌該如何堅守如何再造的問題,沙元飛表示,傳統媒體有其自身價值,有其自身優勢,不會被互聯網顛覆。周迅指出,傳統媒體與互聯網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要考慮受眾體驗、受眾互動等問題,不要以運營紙媒的方法去做互聯網。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期刊類雜志還是要堅守陣地,並找機會向互聯網靠攏,利用新媒體去宣傳銷售自己。

“互聯網+”還是“+互聯網”?

周迅指出,關於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化學變化而非物理變化。我們應當將兩種行業充分融合,產生一個更新更好的產品,而不能僅僅是將二者簡單相加。楊爽也提到,傳統媒體不應排斥新媒體,要積極主動找機會向新媒體學習靠攏,在堅守自己的同時,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便捷的傳播平台,借新媒體的優勢來宣傳自己、擴大自己。王濤作為此次圓桌論壇新媒體的代表指出,新媒體碎片化程度高,不利於媒體人沉下心來做出優質的節目,這一點上,新媒體要向傳統媒體學習,學習他們認真嚴謹做節目的態度。

在本次論壇中,還推出了“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媒體品牌頒獎盛典”活動,其中,《人民日報》、《南方周末》是大學生最喜愛的時政類報紙獎﹔《讀者》、《青年文摘》、《格言》是大學生最喜愛的大眾類雜志期刊獎﹔而在大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的評選中,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快樂大本營》和浙江衛視的《爸爸回來了》、《中國好聲音》均排在前列。獲獎媒體代表都表示,能得到大學生群體的認可與喜愛對於他們來說是充分的肯定與極大的鼓舞,作為媒體人一定會更加努力,把媒體產品做得更好。(閔媛春、王寶迪、原琳、閆偉、楊璇、常媛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