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楊柳從央視離職最想說感恩 離開"新聞聯播"不后悔

2015年07月27日06:38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楊柳:跳出鐵飯碗 挑戰新自我

  楊柳與妻子哈輝。

  楊柳在工作中。

  “人生一小步,當下一大步”,前天上午,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楊柳在微博上晒出從央視離職的審批表,並透露自己將前往中央新影集團。在央視26年,楊柳先后擔任過《新聞聯播》、《晚間新聞》、《世界報道》、《早間新聞》以及《新聞30分》等新聞節目的主播。昨天,楊柳接受了北京晨報記者的採訪,對於自己這次的選擇他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這看似是一個重大決定,但10年、20年后,也許並不算什麼。”據悉,楊柳將前往新影集團成立工作室,並首先完成一部創意紀錄片的拍攝。在採訪中他一再強調,無論自己今后涉及電影或電視劇行業,都一定會做有深度的文化,走高端路線。

  談離開

  只是身份的轉變

  楊柳在微博上宣布自己離職的消息后,他的不少忠實觀眾紛紛留言,然而支持也好擔憂也罷,這一切在楊柳看來是早已考慮成熟才做出的決定。“我並未離開央視,只是從鐵飯碗裡跳了出來”,可以看得出,楊柳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工作者,他告訴記者,新影集團是自己目前最好的選擇。“其實我沒有完全脫離央視,新影集團從隸屬關系上還屬於中央電視台,但是性質上是企業,所以實際上我是放棄了事業編制,到企業中去做一個普通職工”,楊柳坦言,“選擇新影主要因為它是企業,企業的機制相對事業單位來說更靈活開放,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我既可以經營好自己,把本職專業發揮在平台上,又可以開拓一些紀錄片、電影、電視劇等新的項目。”

  做決定

  不過人生一小步

  “原本抱著一個鐵飯碗非要扔掉,有人說我是傻瓜,我覺得這樣看問題太簡單。”對於自己做出離開央視的決定,楊柳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因為人活著是一個從小到大、從年輕到年老的單向流動過程,所謂‘人生一小步’是我們把很多事情隻放在眼前看,但其實當我們沒有膽量的時候,我們站的角度是不對的,而我看問題還是希望從更遠的未來往回看。”楊柳說,“一個重大決定,我們在當時可能覺得是一個特別大的事,但是過10年20年后再回頭看,可能覺得不算什麼,所以即使這是當下的一大步,放到整個人生的長河中來看也是一小步。”

  近年來不止是央視,其他媒體中高層離職的人員也有很多。然而,在楊柳的眼中,這些只是互聯網時代興起后行業中再正常不過的人才流動。“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不斷有創新的東西出來,信息和娛樂的方式都在改變,在變化當中更肯定有人群、受眾、從業者的變化很正常。”楊柳坦言,“新媒體的誕生,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在倒逼事業單位在面對時代的潮流的變化時,盡可能調整自己。”

  1989年6月8日,當楊柳成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時,他還只是一名在校大學生。“那會兒我還只是大四實習生,還沒拿到畢業証一下子就被分配到新聞聯播了,坐在演播室可以說是膽戰心驚,完全沒有這種心理素質,也沒有這種信心。”在很多人看來,楊柳在學生時代便已登上人生的巔峰。然而,楊柳在採訪中告訴記者,這段經歷恰恰給他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自己在思想上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轉變過程,既興奮又在矛盾中掙扎。“這是一個億萬人矚目的工作,會給我帶來鮮花掌聲,身上會背負著很多光環,當這種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開始有點自我膨脹了,心態也發生變化,偏離了真正的自我。”

  離開《新聞聯播》不后悔

  1997年9月,楊柳離開《新聞聯播》調入中央電視台文藝節目中心國際環球組,擔任《環球》節目主持人及編導,在外人看來,楊柳在事業上走了下坡路,但其實這是楊柳自己選擇的結果。在採訪中楊柳告訴記者,早在1993年自己就有了離開《新聞聯播》的想法,只是私底下找過幾次領導都沒有獲得批准。“在身上背負了太多光環的時候,我就在想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光環是能夠和我真實的能力匹配上的,我開始想要回歸本真”,楊柳說,“到了1995年春節我已經工作6年了,我正式打了報告,提出要離開新聞聯播,因為當時有一檔節目叫《環球》,是央視的十大精品欄目,我特別喜歡,我就想我要是能做這個節目的主持人,轉型過去,特別的幸福,但當時觀眾很認可我,領導遲遲不放。”

  楊柳告訴記者,在隨后的兩年半中,自己想要離開《新聞聯播》的心情可以用奮不顧身來形容。“后來《新聞聯播》給我個人身體和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每個人的承受能力可能不一樣吧,我開始重度失眠,但也是一直在扛,這期間我每隔兩周就一定要找領導談一次離開《新聞聯播》的想法,不厭其煩,從22歲到30歲,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了《新聞聯播》,從中收獲了很多,打好了一個電視人的專業基礎,但在30歲之后我又確實想做我更喜歡做的事情。”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柳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后悔過離開《新聞聯播》,甚至連一絲一毫閃念中的后悔都沒有。“反而我更慶幸自己提早離開了,那時候我已經30歲了,也許再晚幾年我自己就沒有那個沖勁兒了。”

  直播香港回歸最深刻

  楊柳坦言,自己在央視的26年多的工作中雖然大事特別多,但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在1997年香港回歸時在天安門的直播主持。“72小時連續直播是對主持人體力和精神的雙重考驗,再加上我們當時人手有限,我的任務就更加艱巨,容不得半點失誤”,楊柳告訴記者,“當時我是負責天安門主場的直播主持,當時6月29號半夜12點進入天安門廣場,稍微休整了一下,四五點鐘開始升旗直播,從升旗儀式開始,一下72小時下來,我要擔負很多工作,而且回來還需要值新聞班、配音,等工作,因為正常的新聞聯播不能耽誤,從電視台到天安門,兩點一線來回跑,3天加一塊睡了10個小時,整個的直播在7月2號結束,回家吃完飯,躺床上兩分鐘就睡著了。”

  楊柳說,那是他職業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次,也是最辛苦的一次。“當時很緊張,始終要及時調整狀態。”

  央視26年最想說“感恩”

  雖然辭去了央視主持人的工作,楊柳在採訪中也一再表示自己在央視工作了26年,對央視最想說的兩個字還是感恩。“我首先是一個幸運兒,要感謝命運,感謝央視在我大學畢業之前選擇了我,這對我人生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那麼多年給我提供了非常寬廣的舞台,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一個普通工作人員不同階段的願望,給了我很多鍛煉自己的機會。”楊柳坦言,“央視讓我從一個普通學生,成為一個專業的電視工作者,而且通過這個平台,認識了很多觀眾。”

  而談到自己在央視最敬佩的人,楊柳告訴記者,非老領導高峰莫屬。“央視26年,我唯一非常推崇的一個人是我的老領導高峰,我1996年認識的他,當時正是我拼命要調到文藝中心國際部離開《新聞聯播》的時候,那會他是國際部的副主任,我發現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電視人,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業務非常精湛,人品也特別好,其實不僅是我,也是我們很多同事心目中一個老大哥式的人物,給我們指路,在工作上給我們最具體的幫助。”(記者 韓英楠)

  ■記者手記

  楊柳確實與眾不同

  在與楊柳的交談中記者發現,他是一個好學敢於開拓創新的人,即使到了48歲也依然如此。慢慢地,記者了解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楊柳,所以對於他放棄事業編制的選擇也不再感到那麼驚訝了。

  楊柳大學本科讀的是播音,但研究生卻選擇了人民大學的金融系。他說,這種跳躍是很大的,而原因卻僅是因為當年做的一個財經節目,自己不懂,就想去學。而現在的楊柳又在電影學院讀書,學習影視資源投資。似乎在楊柳的思想中,學無止境是他一生的目標,他告訴記者,電視電影包括互聯網都能融合在一起,掌握的越多,思路越開闊,越有可能跟上時代變化這個步伐。在互聯網的時代,從事業體系轉到企業體系是明智的選擇。而自己要去做有深度的文化,無論是電影、電視還是紀錄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