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
2015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於7月19日至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本屆大講堂邀請50多位傳媒領軍人物,既涵蓋了學界泰斗,也有業界精英,為來自海內外160余所高校的350余名學子帶來最新的傳播資訊與研究動向,講授傳媒業改革創新的經驗與教訓,分享他們的人生感悟,進而深化對新聞傳播學科和傳媒業的認識。以下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華7月27日上午在第六屆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上的演講概況。
演講伊始,何建華首先對於智庫的內涵做了深層次解析。何建華指出,智庫是知識和權力的橋梁,是思想與決策的紐帶。公共政策學者斯通將智庫的作用總結為三個方面:智庫連結研究與政策、智庫服務於公共利益以及智庫促進知識積累。其中,智庫連結研究與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將其理念傳播給形成決策的“有效干預人群”。隨著知識社會對專業化知識需求的不斷擴大,當代智庫應更加努力地將自身塑造成思想市場的贏家,而非傳統形式上的政策供應商和幕后推手。智庫對決策的影響過程深嵌在多元、復雜的“知識——權力”的社會網絡中,這一過程充滿了變量。
當前,智庫產業的蓬勃發展和資源競爭的加劇,使得這一行業的知識生產活動呈現扁平化、跨界化、契約化、生產周期加速化以及注意力頻繁轉移等趨勢,對棲身於智庫組織同時以傳統方式從事研究的知識生產者造成角色認同等方面的挑戰,使其必須作出調整和改變,以適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對實用型知識的需要。對於智庫而言,應在提升知識品質的同時加強社會資本積累。
何建華指出,智庫在公共政策形成中具有四種功能:一是生產政策思想,為決策者提供智慧服務﹔二是提供政策方案,生產關於具體政策問題的報告或書籍﹔三是為政府儲備並提供人才﹔四是教育公職人員和公眾,智庫主要將其思想或觀點通過著作、講演、訪談等方式傳播給公眾。智庫與媒體是相互依存與互動的關系,對於智庫的傳播路徑,何建華提出應通過議程設置、出版物、會議與論壇、新媒體等進行傳播。
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方面,何建華認為,關鍵是適度超前,根本是服務決策,總體目標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發展前提是健全決策咨詢制度,落腳點是建設高質量智庫,並提出他對中國智庫建設的構想,認為智庫發展將呈現全球化趨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邁步從頭越,智庫與媒體融合互動相得益彰,智庫人與媒體人應當是思想人。(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