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本網原創

陳紅艷談抗戰紀錄片《赤子功勛》:小視角展現大歷史

2015年09月06日13:5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傳媒頻道聯合澤傳媒推出“抗戰勝利”系列報道特別策劃,深圳廣電集團新聞中心執行總監、紀錄片《完美中國·赤子功勛——華僑抗戰紀實》總制片人陳紅艷接受專訪,暢談了該片拍攝中的台前幕后故事。

 

記者:9月1日起,專題紀錄片《完美中國·赤子功勛——華僑抗戰紀實》(以下簡稱《赤子功勛》)在深圳衛視首播,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該片把敘述主體聚焦在了一個曾為抗戰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特殊群體——華僑。該片選擇華僑華人作為切入口,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陳紅艷: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我們蘇會軍總編輯反復倡導的理念是,在重要的歷史節點,我們作為負責任的主流媒體,不能缺席。不僅不能缺席,還應該有積極主動的表現。

廣東是海外僑胞眾多的僑鄉,深圳又是改革開放前沿,作為特區媒體,我們有責任充分重現海外僑胞為抗戰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百年沉淪后的覺醒,是中國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曾經被形容為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團結在一起,爆發了抵抗強敵的巨大能量,彰顯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而華僑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抗戰中的表現,最能體現國家觀念和國民意識的覺醒。

我們深圳衛視近年來專注於國際報道,積累了一定的海外資源和進行海外報道的經驗,因而我們覺得這個選題無論是從社會意義還是從實際操作可行性來說,都是非常契合的。所以,我們選准了做《赤子功勛》,希望通過華僑這個群體,展示抗日戰爭中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傳揚和光大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記者:在近代史中,有很多學術上的難題,比如具體的人物、事件、時間、因果關系等。請問你們團隊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陳紅艷:我們借助了學術顧問團隊。在我們約請的學術顧問名單上,涵蓋了華僑研究、抗日史研究、日本史研究、國共黨史研究等專家學者。包括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庄國土、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黃曉堅、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所長袁丁、軍事科學院抗戰史研究學者、《中國抗日戰爭史》副主編劉庭華、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盈慧等等。

接受該片採訪的學者更是跨越了大洋兩岸,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專家學者,他們為節目提供了詳實的史料和准確的史實。

雖然我們接到這個項目到最終推出節目,隻有短短四個月時間,創下了同類題材創作周期的“深圳速度”。但是,我們依然花了專門的時間,邀請專家多次來到深圳,與主創團隊面對面討論提綱。專家的指導始終貫穿我們創作的全過程,尤其是文本的創作,每一版出來,我們都會向各位專家同時發出,征求他們的意見,反復核實、反復修改,隻有各位專家都認可、不具有爭議的內容我們才會採用。

特別要提到的是,該片的創作也得到國家廣電總局理論文獻影視片創作領導小組專家的精心指導,尤其是該領導小組負責人金德龍,對我們的節目傾注了很大的心血,給予了很多有益的指導意見,讓我們最終呈現的節目既有華僑抗戰的生動細節,又有整個抗戰時期國際、國內大背景的勾勒,讓“小視角展現大歷史”的意圖得到充分體現。

在北京的專家評審會上,來自中共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科學院、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機構的專家對《赤子功勛》給予了積極肯定。認為該片創作態度嚴謹、選題獨特、內容全面、制作精良、效果感人。評審組特別肯定的是,該片運用了不少視聽手段,讓觀眾“看電視”而不是“聽電視”,在文獻記錄片中展示了大量感人的事例,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記者:《赤子功勛》跟同類題材比,有哪些亮點?

陳紅艷:我們派出了多組攝制團隊,同時奔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法國以及延安、重慶、昆明、廈門等地,採訪到大量華僑老兵、華僑后代,遍訪國內及東南亞、美洲主要的華僑博物館,拍攝了大量與華僑抗戰有關的史料原件,並且從各國搜集了珍貴的抗戰影像資料,力求真實完整還原華僑抗戰的每寸足跡。

我們還征集尋訪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抗戰華僑的年輕后人擔任嘉賓講述,他們年齡最小的9歲,最大的25歲,是不少“僑三代”、“僑四代”,通過他們的視角,讓7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在當下鮮活再現,增強了對當下年輕人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在北京審片的時候,不少專家都對我們片中啟用女性擔任講述人印象深刻。講述人王瀏芳是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新聞節目主持人,她憑借多年的新聞採編經驗,很好地把握了這個重大的歷史題材。她對內容的精准表述、情緒把握乃至服裝造型,都獲得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節目播出后,也獲得不少觀眾點贊。

   記者:在制作過程中,您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陳紅艷:感動並深受教育。我本人就是華僑后人,爺爺很小的時候就迫於生計,離家下南洋。我父親是在印尼出生,印尼長大,成年后才回到祖國求學、工作。現在我的很多親友依然生活在印尼、新加坡、泰國等地。以前,我並沒有太多機會了解爺爺這一輩經歷過什麼。借助這次機會,我自己得以深入地了解華僑移居海外的歷史,他們與祖國的聯系。

日軍侵略東南亞的時候,我爺爺一家也受到了很大的迫害,他們在日軍的高壓統治下,依然想方設法援助國內的抗戰,當年華僑領袖陳嘉庚為了躲避日軍的追殺,輾轉印尼各地逃難,我爺爺也有參與協助。在這個耙梳歷史的過程中,讓我們明白宏闊的歷史其實是由一個個普通人構成的。他們是你是我,就在我們之中。

記者:請問您對於該片有什麼期待?

陳紅艷:希望能夠通過該片詮釋“不屈與堅持,苦干與尊重”。當年,面對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中國靠著誓死不做亡國奴的不屈信念,堅持抗戰到底﹔靠著苦干的精神,創造了讓國際社會驚嘆的抗戰奇跡,最終贏得尊重,獲得反法西斯大國的國際地位。

在做這部片子時候有一個細節讓我特別感慨,當年,美國工程師每六人一組,每周才能裝配好一輛軍用卡車。但是,南僑機工靠沒日沒夜苦干,哪怕冒著傾盆大雨也不停歇,一天卻可以裝出四輛!讓美國人驚嘆不已,這就是中國的苦干精神。中國人用手,隻有八個月的時間,活生生地扒出了一條滇緬公路。

每一個奇跡背后都有一群苦干的中國人。我們做這部片子,正是發揚了苦干的精神,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這樣的精神,各行各業同樣需要,中華民族的復興道路依然任重道遠,唯有苦干。我相信,尊重不會來自憐憫,有實力才有自由。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