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媒體作為社會信息的傳播者,本應該按照真實客觀的原則發布信息,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意間助長了謠言的傳播。本文認為,新聞工作者由於過分追求離奇故事、惡性競爭、跟風報道、缺乏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淪喪等原因都有可能助長謠言的傳播,而新聞從業者提升自律意識、增強學習意識以及新聞機構完善管理制度則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對謠言的傳播。
關鍵詞:謠言傳播﹔新聞媒體﹔謠言防控﹔謠言危害
一、研究背景
謠言作為一種畸變的輿論形態,發生於每個歷史時期,存在於每一種社會形態,任何人都無法忽視其對個人生活和國家發展帶來的影響與沖擊。正是由於謠言傳播可能會對社會造成的種種不利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都投身到謠言研究中來。
以往學者對謠言的研究大都聚焦於謠言的特點、傳播形態、影響因素、社會影響等方面,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謠言產生的來源問題。本文從新聞媒體與謠言傳播的關系出發,分析了媒體對謠言的傳播和放大作用,並就如何避免謠言的傳播問題提出了建議。
作為傳播信息的專業化組織,新聞媒體每天在發布海量信息的同時,也會不時涌現出一些不實消息和虛假新聞。而在諸多虛假新聞中,除了部分是因為缺乏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者完全編造杜撰的以外,相當一部分虛假新聞都來源於未經仔細調查核實的謠言。
二、新聞媒體傳播謠言的原因分析
那麼,為何坊間流傳的謠言會被專業化的新聞採集機構所採用?本文認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部分新聞從業者對“新聞價值”的曲解: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隻顧追求離奇怪誕的事件而忽視了對真相的挖掘。“新聞是從正常事件流中脫軌而出的信息,是人們正常預期的中斷。”也就是說,事件發生的概率越小,越具有新聞價值。於是媒體常常去追逐那些異乎尋常、出乎意料的事件。如今流行的許多謠言不僅在內容上十分離奇,而且在形式上還十分仿真:不僅記錄了具體的時間地點,還配有數據和附圖,從外觀上很容易迷惑公眾。而一些新聞工作者由於消極懈怠,不肯花時間去仔細核實消息的來源出處,便直接引用或轉載這些謠言。
2.部分新聞從業者缺乏職業道德,為了制造新聞點擴大事實、刻意炒作。一些媒體從業人員將經濟利益放在首位,為了追求點擊率、發行量、收視率等,不惜以損害新聞真實性為前提,為了最大程度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而對一些事實進行歪曲夸大,極盡渲染之能大肆炒作,結果在夸張炒作之中無形間傳播了謠言。
3.部分新聞從業者專業素養不夠,錯誤解讀了事實真相引發了謠言。知識的爆炸與學科的交叉融合對新聞工作者採編新聞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興的重大科技成果,也使得以往相對陌生的專業名詞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而新聞工作者如果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就會在報道中誤解或不當地轉述原始資料。比如2013年6月25日,北京某媒體發表的《微博熱點三分之一是謠言》一文發表后立即引起了各方議論。而這則消息的原始出處為當年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報告原文中提到的是“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熱點輿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1]由此可以看出,這則謠言很明顯是由於編輯自身業務素養不夠而嚴重誤解了原文所導致的。
4.新聞評論中的事件性信息一旦錯誤便容易被放大。以往學者對謠言和虛假新聞的關注常常聚焦在直接的謠言,而忽略了一些間接隱藏謠言的地方。其中新聞評論中傳遞的信息便是最容易被忽略之處。一般而言,人們在閱讀評論時更關注評論的邏輯形式,如邏輯是否周密,行文是否流暢等,但人們很容易忽略其立論的依據與評論的由頭是否真實准確。《中國青年報》就曾出現過由評論引發的謠言。2004年8月24日該報的“冰點時評”欄目發表了一篇《為什麼第二代身份証要日本企業造》評論,評論的由頭是雅虎中國轉載《國際先驅導報》的一篇報道,指出中國6個試點城市的第二代身份証印制業務將由一家日本企業承擔。文章發表后,公安機關立即辟謠指出交給公安機關以外企業印刷的只是身份証的坯型,而公民的私人資料必須由公安機關取回坯型后進行打印和芯片輸入,絕不會出現公民個人資料泄密的情況。事后中青報在澄清事實真相的同時也承認在編輯該評論時沒有去查閱核實原報道。由此可見,如果引發評論的由頭本身就有誤,那麼其整個評論就會毫無意義﹔而另一方面,評論作者在論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如果用於闡明觀點的材料或說明論點的証據是假的,整個評論也將毫無說服力。如今許多評論版都對社會開放,許多評論文章都來自社會公眾的投稿,面對評論稿源的多元化,評論編輯如果不對評論文章的由頭和論據一一把關核實的話,謠言便很容易借助評論這一特殊的渠道而被傳播。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