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翊在節目錄制過程中。
生活中經常身穿運動休閑裝的翌翊更像一個陽光型男。
翌翊在化妝。
翌翊在建業大廈大火報道現場。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閑暇之余翌翊喜歡外出旅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期導讀
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能夠輕鬆地從手機客戶端、微信訂閱號、網站等多媒體渠道獲得信息。但收看電視新聞,仍然是很多家庭的生活習慣,新聞熱點更是茶余飯后必不可少的話題。
在許多觀眾心目中,新聞節目主播的形象都是外形出眾,言談鏗鏘,氣質大方又利落。但事實上,新聞主播的工作,絕不只是坐在鎂光燈下照本宣科念稿子這麼簡單。臨危不亂的心理,隨機應變的頭腦,流利得體的口才,都是一位優秀的新聞主播必不可少的素質。前段時間,央視主持人李梓萌在插播天津塘沽大爆炸新聞時,沉著冷靜的直播播報表現,就受到了眾多觀眾的交口稱贊。
另一方面,新聞主播和警察、消防員、醫生一樣,也是沒有節假日的工作崗位。今年國慶長假期間,南方日報記者就近距離走進南方電視台TVS1《一線兄弟連》新聞節目組,見証了一位年輕電視主播翌翊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1
像和街坊“拉家常”一樣“聊”新聞
《一線兄弟連》是南方電視台TVS1每天下午6點直播的新聞節目,時長約20分鐘,至今已經播出六年,而翌翊是三個男主播之一。
10月3日下午4點,翌翊像平常工作日一樣來到電視台。他身穿黑色T恤、運動褲和球鞋,背著雙肩包,完全不像一位新聞節目主播,而更像一個陽光健壯的運動型男。
“每逢要直播,上午我都會去健身房健身。因為我是容易出汗的體質,所以通過鍛煉出一身汗以后,下午工作時才不會出那麼多汗,化妝才不那麼容易花掉。”翌翊這樣解釋道。
來到南方電視台六樓,走到辦公室門口,翌翊把隨身攜帶的飲料放在走廊窗邊,還幫其他同事的水瓶、茶壺放好。他介紹說:“我們有規定,不能在室內喝東西。”
這一層有三個新聞室,都以玻璃間隔,每間室內有8個座位,還有計時器。室內地下鋪設有特制的鋁塑板,比地面高大概20公分。據介紹,這是因為直播間機器設備多,需要把電線都藏在底下,所以才不允許在室內喝飲料,避免漏水造成電路故障等問題。
下午4點30分,翌翊來到化妝間化妝。化妝間裡有一張木制的梳妝台,一個女化妝師負責翌翊的化妝和造型。盡管給男主播的化妝比女主播要簡單,但除了打底,細心的化妝師還給他貼了雙眼皮貼。經過一番修飾之后,翌翊整個人看起來更加神採奕奕。
20分鐘后,翌翊回到新聞室准備開始順稿工作。他打開電腦,點開新聞系統軟件,屏幕顯示出一行行的新聞標題及審批狀態,藍色的是通過審批,橙色的是等待審批。“電視新聞制作及播出是短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記者一般上午去採訪,下午回來就開始寫稿、剪片子,審核通過后,再統一交去做后期,一般在5點左右直播內容就會結束審批。”翌翊介紹說,“我們是20分鐘的新聞節目,一般會播出12條左右的新聞。我會提前熟悉即將播出的新聞內容,做好功課。”
在等待新聞稿的間隙,翌翊去更衣間換下運動服,穿上墨綠色的長袖襯衣和牛仔褲。他笑著說:“以前我在節目裡是坐著播新聞的,換下上衣或者套個西裝外套就可以了,下半身會穿得比較舒服一點。現在節目改版后,採用的是站著播新聞的形式,就不能太隨意了。”
下午5點20分,距離直播還有40分鐘,大部分新聞稿已經審核完畢,翌翊開始順稿。所謂“順稿“就是把原本刻板、嚴肅的書面化文字,處理成生動、通俗、有人情味的口頭化語言。翌翊的心得是:“像平常說話一樣,多說短句,少用長句,也不會用很多形容詞。就當和街坊聊天那樣,主播不能擺架子,要抱著平實、拉家常的心態去播新聞,有親和力的主播才會受歡迎。”
翌翊總結自己現在的主持風格是“嚴肅+幽默”,他會用一些網絡詞和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侃新聞”,甚至偶爾還會唱兩句。有一次,他還曾在節目裡改編《小蘋果》的歌詞,通過輕鬆詼諧的方式去表達觀點,令觀眾耳目一新。
2
用經驗克服現場突發狀況
距離直播倒計時15分鐘,翌翊進入直播間做准備。《一線兄弟連》的演播廳大概有50平方米,主屏幕強上滾動著節目名稱的字樣,另外一面牆上挂著“兄弟連”三位主播的合照,看上去顯得英姿颯爽。
南方日報記者看到,直播間內有3台攝像機,由一位攝像師專門負責調度和控制,每個攝像機都帶有提詞器,通過鏡面反射屏供主播使用,而攝像鏡頭就藏在反射屏后。一個攝像機拍攝主播腰部以上的中景鏡頭,另一個則拍攝全身鏡頭,主播還可以通過同步畫面實時觀測節目的播出效果。
為了確保不受外界干擾影響播出效果,節目播出過程中,南方日報記者一直在直播間門外等待。直播間連接著節目制作室,記者透過落地玻璃看見,制作室裡的6位工作人員,一直目不轉睛地監控著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屏幕,兩個計時器分別顯示著節目播出時間和倒計時。隨著直播進入倒計時,直播間和制作室的工作氛圍變得驟然緊張起來,導播正在做最后的調試設備和倒計時工作。
“一號機OK,二號機OK,麥克風OK,看一下鏡頭,OK!”
“倒計時1分鐘,30秒,10秒,5,4,3,2,1!”
“熱心兄弟連,有事來電話,大家好,我是翌翊。”
南方日報記者觀察到,在直播新聞過程中,偶爾翌翊會趁著新聞報道畫面切換時做些調整狀態的小動作。每當鏡頭切換回直播間畫面前,他立刻又恢復了工作時一絲不苟的狀態。這些小動作不怕被播出嗎?翌翊事后解釋說:“其實每次切換畫面前,導播都會通過耳機告訴我,下一條是什麼新聞,倒計時5秒切換鏡頭。就算是插播突發新聞,整個節目制作也是環環相扣的。大家配合得好,就沒什麼問題。”
這天直播的新聞有一條關於尋找走失兒童的報道,孩子的家人很傷心地對著鏡頭哭泣,哀求說:“求好心人幫忙找找,希望孩子快點回來。”翌翊說,他經常在直播時碰到類似的新聞,但作為一名新聞節目主播,即便為孩子的家人感到焦急和難過,也必須要保持客觀、平和的狀態去播報信息,“畢竟新聞播報不是文藝作品表演,情緒和表達都不能太過夸張。”
翌翊最欣賞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有白岩鬆、孟非、汪涵等,還曾特地找來白岩鬆以往的節目反復觀摩,虛心求教。他覺得,這些主持人自身的知識儲備豐富,思維嚴謹清晰,“他們能在老百姓、專家、個人等多個角度之間自由切換,用觀眾聽得懂的方式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當天的直播很順利,20分鐘后翌翊一臉輕鬆地走出直播間。他笑著回憶說,以前曾經遇到過新聞播出順序出錯等瑕疵,還好在導播的默契配合下,順利地化解了問題。直播過程中遇到突發情況是常事,“有時候可能會一口氣沒喘過來,卡詞了,稍微調整一下就好了。其實,一名成熟的新聞主播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很多小毛病例如犯鼻炎、想打噴嚏什麼的,都能用意志力去控制住場面。而且經驗多了,遇到事情,心理狀態也不會像新人那麼容易慌張。”
3
曾通宵留守現場報道火災
從入台開始,翌翊一直在《今日一線》新聞節目組工作,已經工作了7年,在此其間,《一線兄弟連》從節目中的一環到獨立成檔。他前后做了3年記者、1年主播,接著又干了3年記者,直到今年2月,再做回新聞節目主播。他在工作時駕輕就熟的表現,時常讓人忘記了他還只是一名“85后”年輕人。
1985年,翌翊出生在廣西桂林。由於父母工作繁忙,在他牙牙學語的幼兒期,是和外婆在北京一起度過的,直到4、5歲才回到南方生活。上學之后,因為說得一口標准又流利的普通話,他在學校裡獲得了許多主持活動的機會。高三時,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介紹之下,他參加了藝術特長生的考試,2004年考入武漢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大二開始,翌翊就在學習播音和主持之外,迷上了攝影和攝像,當時特別熱衷於拍紀錄片。大二到畢業前的3年時間內,他拍過有關校園生活題材的紀錄片,也跟央視紀錄片欄目組拍過大前門拆遷、鳥巢建設等社會民生題材。
聊到這時,傍晚的天空突然變暗,開始刮起大風,緊接著下起雨來。翌翊看了看窗外說:“如果今天不用做主播,真想跟同事們一起出去‘追風’。”今年國慶期間,強台風“彩虹”登陸廣東,狂風暴雨肆虐一時,10月3日下午,南方台的新聞記者已經出發趕赴台風預計登陸地點,他們隨時和氣象局保持聯系,打算沿著海岸線,追蹤報道台風襲粵的一線消息。
翌翊說,從事電視新聞行業7年來,他一直不停地在新聞主播和記者之間轉換身份,跑突發新聞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他已經想不起第一次跑突發新聞是什麼內容,隻記得過去做電視記者時,經常半夜或凌晨被電話叫醒。
讓他印象最深刻的突發新聞是2013年12月15日傍晚的建業大廈火災。那天,剛剛完成當日工作的翌翊正准備下班回家,突然接到任務馬上趕去事發現場。建業大廈是一棟25層高的爛尾樓,后被用作倉庫,大火中變成一座火塔,在雨中足足燒了一個晚上,直到次日清晨6時左右才被扑滅,事故造成1層至25層不同程度被燒毀。
翌翊在12月15日晚上9點多進行了第一次現場報道,晚上10點多發回了第二次報道,直到16日早上6點,翌翊仍然留守在事故現場。
翌翊回憶說:“我當時穿著‘兄弟連’的迷彩服,和攝像一起跟著消防員隊伍沖道樓裡去了。因為經常跑突發新聞,火災也跑過很多次,有些消防員都和我們認識了,他們多次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不要靠太近。”
“以前跑突發都不會多想什麼,也不害怕,直到這次天津塘沽大爆炸,才想起這些年跑過的火災,有的還是挺危險的,畢竟不知道裡面會不會有什麼化學物品。”翌翊感嘆說,“離現場越近,就越靠近真相。”
翌翊最喜歡的工作狀態,就是上午採完新聞,晚上進行直播,同時身兼記者和新聞主播的雙重角色。“對於我來說,那樣的狀態是最好的,因為清楚了解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說出來的話才最有說服力。而信息溝通不對稱,是導致主播容易失誤的原因。”
4
“用簡單的心去看待世界的復雜”
當天的《一線兄弟連》播出后,節目的大部分同事都已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但翌翊還要給晚上9點半播出的《今日一線》新聞節目配音。他看了看表,估計說:“晚上的節目是40多分鐘,一般要配20條新聞,大概到晚上8點半下班回家吧。”
身兼多職的結果就是工作量的猛增,非常消耗精力。“我在現場報道的時候,得確保信息准確,需要快速地收集資料、了解背景、描述現場,還要和演播室互動,這些都很考驗人。回來還要寫稿、剪片、化妝、做節目……一整天下來就跟打仗一樣。”考慮到主播如果長時間處在精神緊繃的狀態,對個人和節目質量都存在一定的風險,現在台裡原則上規定,如果當天有主播工作,翌翊早上就不出去跑新聞了,但時不時還需要給其他新聞節目配音。
除了從事新聞主播、記者的工作之外,翌翊對自己的定位是一位“全方位的電視工作者”,採、編、播、配音和攝像都能勝任。他開玩笑地說:“我可能是台裡主持和記者中最會用攝像機的,攝像當中最會主持的。有些工作還沒能接觸到或還沒有足夠能力去做的,我以后都想體驗和嘗試。”
在許多人眼中,電視新聞主播這份職業光鮮亮麗又體面,不僅可以上電視,被觀眾所認識和熟知,還有機會接觸和採訪名人,擁有自己的粉絲。但在翌翊看來,新聞主播也只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有特定的要求和流程,干的時間長了,播到似曾相識的新聞時,也會難免產生一點疲憊和無聊情緒。“大多數時間播出的新聞都不會是那種特別搶人眼球的類型,可能工作很多年才會碰上一兩次讓人有點成就感的機會。”
這次國慶節7天假期,翌翊要上5天班。不用上班的時候,翌翊喜歡旅行、健身、閱讀、看體育節目。他還是台裡的籃球隊隊長,“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想成為一個職業的運動員,或者科研人員,能長期而專一地做一件事情,我覺得這是一種幸福。”
休假的時候,翌翊喜歡一個人到處走走。“可能因為小時候要不斷面對和適應新環境的關系,塑造了我獨立、隨遇而安的性格,所以父母也都很信任我,相信我能保護好自己,他們不會太過於擔心。”
平時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和人打交道,說很多話,所以翌翊尤其喜歡安靜又遼闊的大自然,“感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特別輕鬆、自在”。另一方面,他也熱愛廣州,盡管交通擁堵的時候也令人煩惱。“生活總是有得有失的嘛,廣州有好多好吃的,生活也很方便,這裡的人很務實、低調,我很喜歡。”
翌翊覺得,在電視台這些年的歷練,讓他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深度都變得不一樣了,“能用更簡單的心態去看待世界的復雜”。“如今我們身處一個飛速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一是一、二是二地看待問題,保持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心態,才能活出最輕鬆的姿態吧。”(攝影 南方日報記者 郭珊 實習生 吳欣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