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黃軒演繹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
6歲劉楚恬飾演的小羋月萌翻熒屏
讓觀眾等了一年多的大型歷史傳奇劇《羋月傳》於前晚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同時開播,首播當日北京衛視全國34城收視率1.97%,穩居省級衛視排名首位。其中第二集收視率超2%,創下北京衛視電視劇播出首日的收視紀錄。不過,與收視齊飛的可不是口碑,針對新劇服化道及史實問題上的討論,在觀眾中沸沸揚揚。
搶風頭
兩個小羋月 冰火兩重天
直到昨晚播出的第四集,由孫儷扮演的少女羋月才千呼萬喚始登場。而在此之前,觀眾看到的只是童年時期的羋月,分別由兩位小演員扮演。作為一部主打鄭曉龍班底、孫儷主演的年度大劇,《羋月傳》用接近四集的容量來做前情鋪墊,也順手捧紅了兩位小蘿莉。
前兩集中,童年羋月的扮演者劉楚恬,因為乖巧靈秀的外貌、生動靈活的表演,迅速在網絡躥紅,她的微博賬號也從不太為人熟知而迅速“吸粉”,僅一夜之間粉絲數量就高達133萬。“全國最年輕的美女”“三歲傾城,五歲傾國,無數父母因她想生二胎”的夸張說法在網絡上流傳,劉楚恬也瞬間與萌娃奧莉、甜馨齊名,成為“新一代國民媳婦兒”。
遺憾的是,贊美之詞並沒有同等出現在童年羋月的另一位扮演者李景兒身上。在微博搜索“李景兒”,自動彈出的關聯詞多是“丑”“背景”“關系戶”,甚至有不少觀眾因為太過喜愛劉楚恬版小羋月,而專門跑到李景兒的微博下留言開罵,毫不顧忌這個小演員隻不過是一個不足10歲的孩子。想來,網絡暴力的出現,也是《羋月傳》劇組未曾預料到的。
找漏洞
史實性差錯 被網友深挖
與自己的姐妹篇《甄嬛傳》不同,《羋月傳》是根據歷史上確有其人的秦宣太后的歷史改編而成,既然不屬於架空歷史,就難免被不少眼尖的觀眾挑出刺兒來。
首播當晚,劇集中先后出現了商鞅、楚威王、屈原等歷史人物。有觀眾指出,商鞅被車裂是死后處刑,而非劇中展示的生前受刑﹔商鞅被車裂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屈原的出生日期則是公元前340年,不可能出現劇中屈原談論商鞅之死的情節。就連為向夫人助產的巫婆所唱的歌曲,也被觀眾指出是幾十年后才被屈原寫出來的《九歌·東皇太一》。
諸如此類史實性差錯可能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發現,而另一類“今文古用”的常見漏洞,則很容易被普通觀眾察覺了。“‘來而不往,非禮也’出自西漢,‘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是現代漢語用法,這種‘秦說漢語’的漏洞,如果出現在架空歷史劇倒還說得過去,但出現在號稱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歷史劇裡,就多少有點難為情了。”有網友批評道。
曾經因為考究的服飾與語言而被力贊的《甄嬛傳》,也養刁了觀眾的審美口味。《羋月傳》的故事被設定在戰國時期,電視畫面整體的色調方面,劇組採用的思路是“秦國尚黑,霸氣內斂﹔楚國尚紅,靈秀鮮艷”。不過,不少觀眾吐槽,這種設定雖說從視覺大方向上看沒問題,但具體到人物的服裝,“還是過於艷麗,楚國人大多是佩戴玉石制品,而不像劇裡那樣穿金戴銀﹔衣服的質地也太過現代,棉麻感太弱,沒有秦朝時期的年代感。”還有更較真的觀眾,專門找來了古代官員的官帽形制,對比劇照而指出劇中版本“過於超前”。
看走勢
主角剛登場 口碑未形成
盡管各種爭論不斷,但為《羋月傳》點贊、辯解的觀眾也不在少數。比如,針對服裝的色調問題,他們搬出了《詩經·小雅·採芑》中的語句“服其命服,朱芾斯皇”,來証明劇中的設定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王公貴族以紅色為貴,以此彰顯他們的尊貴地位。”
這種有彈有贊的收視口碑背后,是毫不意外的收視登頂。根據CSM34城的數據來看,《羋月傳》在北京衛視首播當晚收視率達到了1.97%,穩居省級衛視排名首位,其中第二集收視率超2%。如果依照不同城市衡量,該劇不僅在北京獲得了12.24%的超高收視成績,更是在全國多地表現突出。其中,在全國34個核心城市中,有21個城市的收視率超過1%,佔比62%,其中西安、石家庄兩地收視率均在3%以上。
“這與我們對《羋月傳》的預期基本一致。”北京衛視相關工作人員說,因為有鄭曉龍、孫儷和《甄嬛傳》的口碑做鋪墊,電視台方面對該劇的收視預判與目前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面對觀眾與媒體的大量評論,北京衛視方面表示目前的輿論環境尚能接受,“該劇一共有81集,目前只是剛剛開播,在全國矚目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聲音是正常的。至於該劇的品質到底如何,觀眾們倒不必急於下結論,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真正的觀眾口碑就會出來。到那時,我們再來評價《羋月傳》的好壞吧。”(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