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組織,比如好媒體、好公司,都是相似的。之所以好,往往都有好的組織文化(企業文化、行為准則)。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露西·凱拉韋最近撰文《亞馬遜打破管理學謊言》,講到一個讀者剛剛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必須在新公司的行為准則上簽字。准則寫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不要擔心風險。”就這麼簡短,盡管比較籠統,但它相對於常見的冗長禁令清單是一個巨大改進。多數公司的行為准則沒完沒了,以至於員工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個字也不看、直接簽字(從而在尚未開始工作前便已違反了行為准則),然后把准則徹底拋諸腦后。(見FT中文網)
那麼,她提到的亞馬遜有啥准則?在Amazon.Jobs 網站,查到《亞馬遜公司的領導力准則》,開頭說,“無論您是一位普通員工還是團隊經理,您都是Amazon的領導者”。准則14條,條目如下:1. 顧客至尚(上)﹔2.主人翁精神﹔3.創新簡化﹔4.決策正確﹔5.選賢育能﹔6.最高標准﹔7.遠見卓識﹔8.崇尚行動﹔9.勤儉節約﹔10.好奇求知﹔11.贏得信任﹔12.刨根問底﹔13.敢於諫言,服從大局﹔14.達成業績,從不氣餒。
西方企業如此,中國公司也是如此。為人稱道的華為,有“華為核心價值觀”:1.成就客戶﹔2.艱苦奮斗﹔3.自我批判﹔4.開放進取﹔5.至誠守信﹔6.團隊合作。
現代企業如此,老字號也是如此。如同仁堂“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誡,“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
企業商家如此,歷史上的一些幫會也是如此。如青幫,相傳有十大幫規,“不准欺師滅祖”、“不准藐視前人”等﹔有十要謹遵,“父母養育恩難言,骨肉情意重如山,自幼教育非容易,孝敬雙親禮當先”,“正心常常思己過,修身積善即成佛,陰騭善事要奉行,牢牢謹記惡莫作”等。怎麼樣?滿滿的正能量,盡管貌似。
組織文化就是組織規矩。不管是紅的白的還是黑的,一個組織要存續繁衍,就離不了組織規矩。因為,組織中人,人心各異,性情各異,有統一的規矩和文化才能組織起來。成其為組織,才會“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人心齊泰山移,人心不齊一盤散沙。毛主席就說過:“我們軍隊裡頭要經常進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隻要你空幾個月不搞,就鬆鬆散散了。一年要鼓幾次氣。新兵來了,要進行教育。就是老兵,老干部,隻要你不整風,他的思想也要起變化。”
但是,媒體以及媒體所辦的公司,這方面比較欠缺。好些的,還有萬金油式的標語口號,但即便是這種企業文化,在員工入職及培養中也被束之高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忘了自己是“有文化”的。差一些的,連萬金油式的標語、口號式的企業文化也沒有。講規矩講規矩,連規矩都沒有,咋講啊。
但是,另一方面,又確實有很多“規矩”在起作用,否則,很多媒體人尤其是管理層就不會有那句口頭禪了——“不懂規矩”。而“不懂規矩”裡的“規矩”,往往是鉗制創新活力和競爭火力的“規矩”。這樣的“規矩”多了,官氣就重了,“拼勁”就輕了。
9月16日,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上,安永金融服務部合伙人嚴盛煒說,互聯網金融企業相較於傳統銀行業最大的優勢,是企業文化和組織管理結構。如果你接觸過一些頂尖的互聯網企業就會發現,上至公司管理層下到普通員工,做事都非常“拼”,這和傳統銀行業是不一樣的。一些互聯網高層和你一起吃飯的時候,最喜歡談的是什麼?除了經濟形勢和企業管理,就是你有沒有用過他們的最新產品。他們會手把手幫你在手機上下載他們最新推出的應用,教會你使用,然后下次見面就會問你體驗怎樣。他們談到自己的產品總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而且每個人都是這樣,真是汗啊。要和他們競爭還真是有壓力。另外是扁平化的管理結構。高管和下級員工經常在同一個會議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建議,級別相差很大的人員就同一個問題直接討論甚至爭論,很多難題都可以很快得出解決方案並付諸實施。很多創新,包括余額寶等在傳統銀行業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不是因為缺乏技術和能力,而是管理結構和決策速度。(見《銀行家》2015年第10期)
現在,傳統媒體也在轉變轉型,但是,有幾家上上下下能稱得上非常“拼”?有幾家上上下下為了解決問題能“直接討論甚至爭論”?做不到這些,又如何與互聯網媒體競爭?
規矩,有些,必須得有必須得講﹔有些,還是免了吧。(來源:青年記者2015年1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