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從競合關系看報紙內容生產轉型

張立偉

2015年12月29日09:4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提 要】紙媒長青,要從報網競合分析報紙的內容生產,斗不贏新媒體的要削減過剩產能﹔發揮反碎片化的塊閱讀、文筆魅力等優勢,與新媒體差異化競爭﹔在內容生產諸環節:採購、制作、銷售等,與新媒體互補性合作。

【關鍵詞】過剩產能 塊閱讀 文筆魅力 互補合作

“內容為王”!好氣派,像“朕”、“余一人”!如果網媒不生產內容,報紙當然以此傲嬌﹔但這“如果”開口便錯,網絡新聞早已超越“簡單粗暴沒想法”的階段。

新老媒體都生產內容,“內容為王”顯得含混籠統,必須問:什麼內容?報紙需要認真思考:內容生產,哪些斗不贏新媒體要避﹔哪些與之差異化競爭﹔哪些與之互補性合作?這才是紙媒長青之道。

一、削減過剩產能

斗不贏新媒體的內容生產,是報紙的過剩產能,要削減或淘汰。以下討論3種:快訊、視覺沖擊、新媒體替代。

快訊。突發事件,搜狐要求1分鐘由App推送,3分鐘上搜狐網首頁,①報紙無論如何也追不贏。何況,好些快訊由自媒體發出,緊急的還深夜發聲,重大、突發或奇聞類快訊又迅速進入社交平台分享。報紙第二天再登快訊,對不上網的讀者有價值,對上網者就是“冗余信息”。且追隨博弈老祖“田忌賽馬”,根據“本報”不上網讀者的多少,把快訊作為聊備一格的“下馬”。

視覺沖擊。報紙曾經的闖市場利器:大圖片、視覺刺激、“五步三秒”效應……現遇上強勁對手。“移動互聯成就了很多產品,如圖表、動畫”,“用圖像的形式表達新聞,也成為搜狐新聞中心很重要的路徑。”②新媒體制圖有技術優勢:拼圖、動畫、GIF圖片、音頻視頻、H5頁面、3D模擬……有些報紙無法做,或能做成本也高。仍要考慮“用戶生產內容”,手機拍攝比打字容易,2014年馬航失聯、2015年天津港爆炸……海量圖像扎堆社交媒體。知己知彼,本該避實擊虛﹔但報紙卻去追風,開口閉口“讀圖時代”﹔還要捧心效顰“數據新聞”,數據新聞以圖表、數據為主,講究可視化呈現,文字用得少,紙媒的優勢在文筆,你以短擊長嘟個什麼鴨子嘴?!

新媒體替代。報刊內容生產的最大失誤是辦電子版,它在線上毫無競爭力,從來不具備“自我造血”功能﹔但在線下,卻是報刊的強勁替代品。有免費電子版再掏錢買報,讀者豈不成了傻瓜?結果成了電子版替代紙媒自己又活不成。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傅紹萬說得中肯:“我們絕不能再做傻事,報紙還沒印出來,電子版就上網了。付出很高成本採寫的新聞,還沒見報就給網站登出來了。不懂得經濟學常識,不懂得知識產權保護,……幫別人做了個替代產品,來把自己殺死。”③——這一代報人跟報紙有仇,替代品一做再做,先做PDF版從PC端替代,再做App從移動端替代……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何必砸了左腳又右腳!

以上3種過剩產能,替代品該直接淘汰,其他則要削減。拜田忌先生為師,先把馬的等級分好,“下馬”出場最多做到參與、摻和、攪局……更重要是找出跑贏新媒體、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上馬”。

二、反碎片化的塊閱讀

何為報紙的“上馬”?不能坐編輯部討論,要到賽場觀察。移動互聯網“是‘流閱讀’而非‘塊閱讀’”——以彼為鏡,報紙就是塊閱讀!搜狐移動端“首頁頭條放置時間不宜超過4個小時”,“隨時用最新的稿件,去替換舊稿、流量下跌迅速的稿件。”④這樣操作加上快訊推送,移動端愈發碎片化,差異化競爭,報紙就要反碎片化!且從區域、歷史、版面3處入手。

聚焦區域之核。報紙喜歡說:深耕當地,這抓住了報紙的區域性特征。但如何深耕?下水道一堵一報,救小貓圖文並茂……自媒體興起前略有價值,現在就是一地雞毛。《東方早報》2015年10月宣布明年全新改版,其理念:“研究上海之核”,讓人眼前一亮。深耕要瞄准核心,什麼是核?發展是中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這就是核。核心既明,聚焦區域之核,就是聚焦區域(地方?行業)發展的主旋律、多樣性。

——主旋律強度。主旋律即發展大局,它有區域性重點。上海是我國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正大力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四新”經濟。《東方早報》宣稱:“植根上海”“聚焦創新與轉型”“重新發現上海與世界”。主旋律又有階段性重點。2014年5月,中宣部、國家發改委發出開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的通知,《海峽都市報》推出專題報道,派出多路記者暗訪機關、國企、高校食堂、五星級酒店的自助餐廳,曝光浪費陋習﹔又對省糧食局、省海洋與漁業廳、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省農科院等省級機關單位的浪費現象點名曝光﹔引起強烈反響。⑤

面對新媒體“快報”的全球碎片化信息,報紙的傳統功能——篩選——相當重要。李普曼說報紙是探照燈,篩選就是聚焦,它決定燈往哪兒照。照亮發展大局的區域重點、階段重點在地方或行業的正反現狀,主流人群就會關心﹔對其“大事重做”:深度報道、系列報道、輿論監督、欄目設置、策劃活動等﹔一句話,探照燈往哪兒照、專業水准如何?兩者決定主旋律的強度。

——發展的多樣性。報紙改版,是將篩選關口前移,用到版面設置。且從報紙三大塊“新聞、評論、專副刊”考慮多樣性,我論述過中國報業的特殊性,分析專副刊是大有潛力的改革沃土,並舉出美國報紙常見的52個專刊主題:地方史、讀書、飲食、園藝、戶外、音樂、寵物、夜生活、健康與美體、兒童與家庭等。我們沒有那樣豐富的專刊,重要原因是視專刊為“錢包”,取偏重行業和公司的產經視角。⑥現在,要從“錢包”轉向“發展的多樣性”視角,加減專副刊,尤其增加區域的社會、文化、人的全面發展突出而又有讀者緣的專副刊,從版面設置、記者分派“預先”篩選出區域發展的多樣性。

新聞和評論側重主旋律,專副刊側重多樣性,聚焦區域發展來設置版面、報道新聞,秋毫有所必爭,輿薪有所不顧,形成報紙主旋律與多樣性的“塊”結構。海量信息面前,報紙不再追求“一報在手,什麼都有”﹔但要盡可能讓讀者“一報在手,(區域發展)硬核都有、大局都有”。

管理歷史縱深。聚焦區域之核橫向成塊,再向歷史縱深延伸。碎片化泛濫,稀缺的是反碎片化。連新媒體都開始反碎片化,像網易新聞客戶端,有“一周軍情觀察”“一周媒體速遞”“歷史七日談”……報紙新聞自豪是“歷史的初稿”,反碎片化就該追求二稿、三稿,繼承中國史學傳統,把歷史縱深逐日化、常規化地“管”起來。

——表:一周榜單。司馬遷用年表、月表來概述大事和人物,班固的《古今人表》根據當時人看法把人分等。結合這兩種表,報紙的專副刊,有些能否加表格?有的是“一周標簽”,以標簽使事件眉清目秀﹔有的是“一周榜單”,標簽外再加以排名分等,對事件授予地位﹔有的是“一周行蹤”,像報道企業家,告訴他來自《史記》的《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以后要進《地方志》的,你看他給不給報紙做朋友?而且,表分散在專副刊,報紙“每天”都有幾個表,讀者想要連續的表,或對其他專刊的表感興趣,就促使其從零售進而訂閱,等於為幾個表要買一套《史記》……

——本紀:十天要聞。司馬遷寫《夏本紀》或《秦始皇本紀》就是編年史、大事記。現將時間縮為“一旬”,用於報紙的本市、國內或國際新聞版,或地方新聞版。為何用“旬”不用“周”?一是各類媒體的“周刊”太多,像央視新聞頻道有“新聞周刊”,自我介紹“將過去七天的中國濃縮在一本45分鐘的電視新聞雜志裡”﹔二是與“周報”或“雙周刊”拉開差異﹔三是與專副刊的“一周榜單”凸現不同。當然,十天也非定死,其他時段也行﹔“兩會”期間或突發事件,逐日做也行。關鍵是,同“一周榜單”一樣,不能讓鐘表時間定“十天”,要以“本報”的編輯思想,基於本報的價值判斷,決定時間期限。新聞淡季,不做也行。這樣,不僅一家報紙不同版面的“要聞述評”分散在不同日子,各家報紙做出的也有差異。

——紀事本末:特刊。穿越回南宋,袁樞閑坐小窗編《通鑒紀事本末》。他以事件為中心,制作一個標題,按年月抄《通鑒》原文和司馬光的論。把分散的事集中,砍掉無關內容,他自己沒有一句話,卻為歷史編纂創造出新體裁。以袁樞的編輯天分,他來辦報就會編特刊,他在美國就會爭取國際廣告。1970年8月,剛果總統蒙博托訪問美國,下榻酒店即收到《紐約時報》廣告部的信,贈送時報拍攝的總統照片,並建議其在時報預定於1971年1月出版的“非洲回顧特刊”上刊登廣告。總統一高興,不僅拍板明年廣告,還決定馬上登、登兩個整版關於他這次來訪的廣告,要登在時報的“星期新聞述評”版上。⑦看!“十天要聞”或“一周榜單”再結合特刊,這些歷史縱深合成“塊”,不僅對讀者、對爭取廣告也重要。

設計包孕版面。區域之核和歷史縱深,通過版式呈現給公眾第一印象。借用萊辛分析故事畫的“包孕的片刻”,畫家挑選故事裡最耐尋味和想象的片刻入畫,仿佛婦女“懷孕”,包含過去也暗示未來﹔⑧報紙也設計成“包孕式版面”,任何設計元素:標題、文字、圖片、標識、邊框、圖表等,都考慮包孕。

別同新媒體比“視覺沖擊”,要有報紙主體的反碎片化的“視覺設計”,以包孕促進“塊閱讀”。賀延光拍攝的胡錦濤與連戰北京握手的《兩黨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照片是“包孕的片刻”﹔納入報紙版面設計,更留下各元素相互包孕的創意空間,你的正文、標題、區序強勢……都得與照片相配。

包孕版面,設計元素(圖片、標題等)自身的包孕是第一層﹔相互包孕構成主題版面是第二層﹔各版之間盡可能包孕是第三層,通過導讀提示、跳版轉文、邊框報道、信息圖表等,讓讀者從A疊讀到B疊……增加“版面的跳轉量”﹔還有第四層:今日報紙向往日包孕,“一周榜單”“十天要聞”等,都是新的設計要素,讓讀者讀今天的報紙,還想翻昨天、前天的報紙,增加“報紙的黏稠度”。實話實說,“新聞的黏稠度和跳轉量”都來自新媒體,它是靠鏈接、聚合等增加﹔⑨條條大道通羅馬,好漢劫了生辰綱,用到報紙版面,就是以四層包孕布下無數“紙媒的鉤子”,公眾一瞥就被鉤住,鉤住了就再鉤再鉤……報紙不好惹,碰到就纏纏綿綿放不下,報紙不一定厚,但要耐讀。

三、文筆的魅力

報紙耐讀的前提是文章好讀,以此對應視覺沖擊和可視化。據說現在進入了“讀圖時代”,據說場景化、虛擬化、可視化是大趨勢,還夸張“無視頻、不新聞”……我驚訝,也不服氣。萊辛也不服氣,寫部《拉奧孔》,反對用畫家的調色盤來評判詩人,論証詩(代表文字藝術)不受畫(代表造型藝術)的局限,畫宜描繪物體,詩宜表現動作,“動作是詩所特有的題材”。⑩——一針見血,動!就是文筆勝過可視化的利器。

交鋒的動感。《華爾街日報》培訓記者,說讀者也喜“動”,靠懸念、沖突而“動”當然好,但新聞不能無中生有,如果素材缺乏動感,仍能由記者賦予文本的動感。“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對立元素輪番出現,形成交鋒的動感。”時而抽象、時而具體,時而綜合、時而詳細,宏觀與微觀,遠望與近察,記者解釋與直接引語……交錯出現,不斷調整讀者的注意力。?

袁枚雲:“文似看山不喜平”,交鋒動感即“反平”,它是文章曲折生姿、波瀾迭出、保持讀者新鮮感的基本手段。千古文心相通,熟讀《唐詩三百首》,讀豎排本的旁批,常有此句見,此句聞﹔此句山、此句水﹔近景、遠景﹔低頭見、抬頭見﹔“白日依山盡”——西望,“黃河入海流”——東張……交替出現。我到報社交流,建議記者選背《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唐代289年,三百首選詩311首,平均每年1.08首,江湖騙子沒有混跡其中的機會。我說:多讀經典少上網,一片嘩然﹔我繼續說,逐漸靜如太古:以文字為生的人,胸無丘壑、腹無名著,終日上網撿垃圾,何苦投胎當記者呢?

名著用於專業,前述培訓說得好:“必須在故事的採訪階段找到這些對立元素,才能在后面的寫作中運用”。?這對傳統的“七採三寫”是顛覆,採寫一體化,那有什麼三七開?寫僅佔三,根柢上輕視文筆,難怪誤入歧途。王正鵬研究英國報紙,“100年來,報紙在不斷地圖像化。”如“《太陽報》,1/2的面積是圖片,其余1/2的面積中,1/2是標題。文字在這張報紙上,隻有1/4”。?這往往作為正面例証,沒想走上不歸路!這樣搞,以前斗不贏電視,現在更斗不贏網絡,尤其移動互聯網,它比PC還要可視化,Facebook每天上傳3.5億張照片,報紙怎麼比?經常聽人嘆息報紙碰到天花板,四處找不到突破口,我看突破口之一就在長期被貶為“小三”的寫作,採寫一體,以文筆的魅力讓電視、網絡都嘆為觀止。

文中有畫拍不出。交鋒動感靠記者“筆動”,筆動結合“素材動”天地更大。錢鐘書發展萊辛,說詩歌的表現比萊辛所講更廣闊——詩中有畫畫不出。?新媒體利於拍攝,現在要追求:“文中有畫拍(照片、視頻)不出”或“拍不出的畫面感”。關鍵就在“動”。下面細讀張嚴平、劉大江、張麗娜寫於汶川大地震后20天的《明天,太陽照常升起——獻給汶川災區的父老鄉親》。

——景動。“走過汶川,走過北川,走過青川……在滿目瘡痍的廢墟之上,已有飄動的炊煙、新播種的玉米、新插秧的稻田。生活,在巨大災難的創痛中頑強地翻開了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新播玉米、新插秧田,可拍攝,但構圖呆板,如果你隻在乎畫面,PS一隻雞、一條狗……又如何?太陽照常升起,PS也無法“照常”。何況,這所有景物是災區活力的象征,古今文心相通,中國文論講究觸景生情、緣情寫景,“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那“以景寓情”,通過景物描繪表達情理事態是文字的專利,拍不出來的。

——人動。“這個小小的農家婦女,在地震發生后,像一隻頑強的領頭羊,帶著大水村老老少少20多個村民,在兩山相撞、河流消失、家園毀滅、到處是塌陷裂縫的大山中,艱難跋涉16個小時,安全轉移。”——帶著村民艱難跋涉怎麼拍,搞“情景再現”?家園毀滅怎麼拍,地震災害相當千篇一律,東邊的房屋倒塌抄襲西邊,不管你怎麼剪切、蒙太奇……幾個鏡頭吸引力就遞減。算了吧!敘述跨越時空、感覺與概念交錯的連續動作是文字的專利。“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怎麼拍?死心眼拍“常作客”,還會拍成“杜甫很忙”……

——心動。“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無法拍。心理活動描寫又是文字的專利,那位最終証實兒子和父母都遇難的鄉干部,“他默默地把所有牽挂、不安、痛苦的猜測統統壓在心底,甚至不願想、不願打聽。如果那必定是一種殘酷的結局,就讓那結局晚一點再晚一點地被証實吧。”——無法拍!

——修辭動。好多修辭是化靜為動、化美為媚——萊辛說“媚是動態中的美”,修辭的動與媚又是文字的專利。錢鐘書說普通比喻入畫都難,元好問詩:“荒山臥病駝”,怎麼畫?把山峰畫得像一頭駱駝麼?畫了山峰,又沿著它的外廓用虛線勾勒一頭駱駝麼?畫一座大山,旁邊添一頭小駱駝來對比麼??再看張文的結尾:“這片災難中的土地,仿佛是從幾千年裡穿過雷雨、穿過烈火、穿過萬般磨難走來的我們剛毅的父親、我們堅韌的母親,厚重的軀體裡賁張著一個民族的血脈。沒有什麼力量能摧垮這樣的土地。明天,太陽照常升起……”融合了借代、夸張、比擬、象征、對偶、排比、警策、層遞……多種修辭,元氣滿滿長聲呼嘯進入高潮!

我有意在“一篇”報道中找景動、人動、心動、修辭動……它們或無法拍,或拍不出文筆的味道。紙媒就要多寫這些屬於文字專利的“拍不出”的細節,那是“新聞放電點”,公眾一瞥就被電住,欲去又依依……那又是洒落在林中小徑的寶石,別一下子拋出太多,讓讀者喘不過氣,好東西要散開,兩、三段有一個,距離不能大到讀者看不見,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他就在風景中流連忘返。

記者敘述聲音。任何報道,除報道對象的直接引語外,都是記者的敘述聲音。新聞教科書講直接、間接引語,卻忽略了貫穿全文的記者聲音,該是多大的失策。杰克•哈特把聲音界定為:“作者個性在作品中的體現”。“聲音就像一個人的簽名”,它展現了作者的溫情、關切、辨識度及缺點,沒有這些,作品就遠離生活。尤其要警惕“個性泯滅於程式化聲音中”,“個性的聲音被被動語態、僵硬詞匯、間接句型和弱化動詞等新聞語氣所淹沒”。?后者我們太熟了:會議沒有不隆重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遺憾沒有不深表的……

重提麥克盧漢的洞見:“讀者打開報紙首先要看的條目,都是他們已經知道的”,球賽、暴風雪、股市暴跌,或目擊的某事……打開報紙先看它。為什麼?麥氏說:“這個答案是理解媒介的關鍵”,“在新的物質形態中看見或認出自己的經驗,……經驗轉換為新的媒介,確實賜予我們愉快地重溫過去知覺的機會。報紙再現我們使用自己五官的激情。”?——我理解,記者的個性講述,讓讀者得到紙媒體驗,“這種”體驗與其他——廣電、手機或現場目擊體驗——都不同。

此論對報紙有特殊意義,讀者從手機獲知快訊,但他仍要讀報,或讀不同的報,重要原因之一是聽記者的個性講述。《溫州都市報》有專欄:“老師伯講新聞”,汲取評書手法,又講又評、隨講隨評、嘻笑怒罵並以打油詩結尾。如《平安夜、桃花劫》:一打工男子,平安夜與女網友相約酒吧﹔結賬時發現,女是酒吧的托,花他一萬五。打油詩雲:“平安夜找樂子,不小心遇騙子﹔花好多大票子,還被人當傻子!”?把一個老套的新聞橋段講出評書魅力。現在記者都知道“講故事”,不禁想起聶紺弩的話——“要看誰來講!”

不同媒介都有主打符號,報刊就是文字。不是英雄也所見略同,今年10月,《南方都市報》改版,要“琢磨和品味文字的魅力”﹔《羊城晚報》改版,要“辦一份純正的報紙”,對照互聯網找其強項和弱項。文筆的魅力是紙媒的核心競爭力。從媒介層面(報刊、廣電……)考察,競爭力的唯一含義就是“媒介生產力”,這種媒介生產其特別擅長,而不是其他媒介都能做、甚至還不如其他媒介的內容。這種媒介生產力,部分是因載體的制約,從長期進化中形成的。由此又涉及一個爭論,能夠“死的是紙、活的是報”嗎?

不能!這忽略了載體對內容生產的制約,以及“戴著鐐銬跳舞”的獨特技藝。甲骨文時代,隻會記“亥日允雨”,省略到佶屈聱牙,因為雕龜、刻骨太麻煩。而網絡空間無限,按鍵復制又容易,網民大概會說:一直下下下下下下下……尼瑪能不能不下雨啊!煩死了啊!坑爹啊!全城大堵車你傷不起啊!……眾聲喧嘩中不斷“歪樓”,最后形成的共識,恐怕是男男女女一齊友愛老天爺的母親……網絡這載體,尤其在用戶生產內容盛行后,也形成了其內容生產方式。報紙到網上生存,跟這些內容同台競爭或見賢思齊?剛讀到邱兵論融合發展,“不是要把兩個東西搞成一樣”,“融合發展最根本的結果應該是,網和紙,都能確立各自的特點,定位非常清晰,甚至人員切割也要比較清晰,這樣才有生存的可能性。”?注意這裡有大轉折,多年流行的融合理論和實踐,就是要“搞成一樣”。1983年“融合”概念提出,全球搞了30年——融合情如碧海深,報紙人比黃花瘦。

受新媒體沖擊,電視比報紙小。埃裡克·麥格雷說:真人秀和連續劇,“電視推出了相當成熟的創新,它找到了最符合自身格式和觀眾接收特點的產品,別的媒介……不可能將它同化。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隻能是電視自身的產品”。他還比較報紙,“顯然受到了網絡新聞的影響”。?報紙不斷向網絡追風,把自己都追瘋了!不與瘋狂為伍,風動幡動心不動,要從文筆找回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何況這五彩春風筆有中外數千年傳統的繆斯撫琴、暗香盈袖……

四、化替代為互補

回到理性,還要從內容生產諸環節:採購→制作→銷售,理順報網關系。當前的嚴重威脅是新媒成了紙媒的替代品,口說不“此消彼長”,事實就是“此消彼長”,眼前紅日正西斜,疾似下坡車﹔要太陽照常升起,必須化替代為互補,一連串事實表明互補正如升初日。

原材料供應。新媒體擅長參與,現已有組織個體參與,形成網絡通訊社的雛形,即騰訊路邊社。路邊社的基本工作,是篩選社區新聞@記者。如:@某某記者 某處發生一起交通事故……經梧太極拳閆芳,她真有隔山打牛的功夫嗎?……如傳統媒體根據其線索採訪報道,所要求的回報,是在文章中出現“根據騰訊微博網友爆料”,或在文末注明:消息來源為騰訊微博——人家真是貢獻甚大、所求甚微呀,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選擇牛當Logo都不為過!

報紙重視報料,現有了路邊社,可在新聞生產上下游之間建立商業聯盟。路邊社機構設置從高到低,深入城市社區。一是說服社區網友在騰訊開微博,獎勵優質報料﹔二是以此為線索通知記者﹔三是把報道轉回騰訊微博,還選擇一些通過騰訊彈窗推送。路邊社的理念是:記者再多,多不過網友﹔記者再快,快不過當地人。這真是絕對真理!目前路邊社初起,所求甚微,報社真該主動結盟,增加對人家的回報。如果以報業集團方式結盟,要求獨家報料或按需點題,那是批量採購,更獲得規模經濟的優勢。21且聽工商界說:採購和銷售是公司兩個唯一賺錢的部門﹔1%採購成本的降低,平均增加10%的利潤!

引網民回紙。說過採購再說制作,當務之急是把電子版這替代品撤掉。最新動態是《大眾日報》在省級黨報中“率先”撤掉電子版——PC與移動端一起撤。找到其PDF版,查閱當天報紙,點擊,得到一張冷臉——“提示:此天的報刊沒有發布!”再進大眾日報App,點擊“報”,要求注冊,這次倒客氣——“請輸入您的訂報手機號”——沒訂報,您就別看了,您啦!

早有市場化報刊撤電子版,但“省級黨報”卻有標杆意義,它是報業集團的龍頭。我2015年10月15日22時進入大眾網,查閱集團所屬報紙的數字報,最新一期,《農村大眾》是2015-10-13﹔《齊魯晚報》10-14﹔《生活日報》10-14﹔《魯中晨報》10-13﹔《半島都市報》10-14……一句話,“當天”報紙全部沒上網。以“集團”規模撤電子版,這把火終於燒起來了!從此山東新聞,被倚天劍一劈為二,有的“網比紙快”,有的“紙比網快”——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

撤電子版,像查殺木馬病毒一樣殺死替代,同時開辟報網差異化、搞媒體融合的新空間。我論述了報紙的媒體融合,是“印刷優先”地融合,把“自辦”新媒體一分為二,能盈利的考核經營﹔不能盈利的,主要考核能否鞏固壯大紙媒的內容輿論陣地、產業經營陣地、社會活動陣地﹔通過新媒體引導網民——特別是其中的非報紙讀者,從4條途徑回到報紙——閱讀回紙、發行回紙、廣告回紙、活動回紙。22

公平新客戶。新媒體除“自辦”外,還有“他辦”,后者當然不會引網民回紙,但可培育成“公平新客戶”。當前與這客戶交往極不公平,荊楚網總編輯張先國說:“一些商業門戶網站與報業集團簽協議,一年隻給10萬元。不簽連這10萬都沒有,隻能眼睜睜看他們天天侵權。”23——這就是不撤電子版的后果,你自己內容都免費上網,還怎麼討價還價?甚至,人家給你10萬元,對他還有些不公平——明明可以白拿的、網上有個“大家拿”的!

公平不是天生,是討價還價形成的市場均衡。撤電子版是討價的必要條件。我也知道這有些難,有報刊因撤電子版當被告:內部告、讀者告、網上告……偶然在“自貢在線•西秦會館”發現留言:“自貢日報網絡版已很久無人管理,內容很久沒有更新,PDF版無法打開……”留言時間:2011-5-11。24那麼,從2011年起,人家就撤掉電子版了!我再找“當前”的,進入“自貢網”,找到“報網互動”,點擊“讀報”,碰到一個老熟人——404 Not Found!——《自貢日報》撤電子版已堅持4年——你告你的,我撤我的﹔我誓死捍衛你告的權利,但誓死不同意你的話……更厲害,人家把以前的電子版也給撤了!這真給報紙作出好榜樣——撤當前有難言之隱,先撤以前的吧!

報刊把電子版上網就不管不顧,如此暴殄天物……給不公平交易大開方便之門。你看網媒文章,不少文末都有拷貝或鏈接的“早前報道”或“相關閱讀”。什麼意思?——“移動閱讀:最終頁有大奧秘”。最終頁即“看到文章的那個頁面,它是新聞的終點,但也是‘新大陸’。因為很多人認識搜狐並不是從首頁進入,而是通過各種瀏覽器直接到了最終頁。”它是留住用戶,讓用戶跳轉其他頁面的重要手段。“最終頁上依次呈現的標題、圖片、視頻、文章、相關板塊、延伸板塊等,都需精耕細作。”25——你不敬惜字紙,人家拿去做“最終頁”,增加新媒體黏性了!趕快回到傳統美德:敬惜字紙,把以前的電子版撤掉,那是現代版的焚字爐、焚字庫,讓字神仙化蝶歸去……自己要用再召回來,做“一周榜單”或“十天要聞”,都成了報紙的獨家新聞!

新媒體要用,要“一周榜單”或早前報道做最終頁,可網上沒有了,網絡蜘蛛技術再高,高力士跪在娘娘面前——奴才沒有……無可奈何!隻有等報紙把“字神仙”召回來,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挾神仙以命市場——毫不留情地討價還價。進一步說,敬惜字紙,任何上網內容——不管當時買賣與否、公平與否——都有“使用期限”,期限一過,字神仙飛飛飛去……這在技術上已不成問題,報紙追風新技術,不如把成熟技術“為我所用”。以此為突破口:先撤以前電子版,從此上網有期限,把公平交易一步步建立起來。

本文以上四節,是邏輯聯系也是時間順序。深陷泥潭的報紙,首先要削減過剩產能,為重新配置資源創造前提。然后重點開發塊閱讀、文筆魅力等,水滴石穿與新媒體差異化競爭。進而探索與新媒體互補,讓這合作伙伴貫穿內容生產的採購、制作、銷售諸環節。報網競合,不是含混虛驕的“內容為王”,而是兵來將擋的“內容博弈”。茲用博弈論公理小結本文:你的選擇必須考慮對手的選擇﹔對手不改變策略,你總能找到化不利為有利的最好策略﹔對手改變策略,你總是存在可能選擇的新策略空間——布蘭登伯格說:“重要的並不是別人是否贏,別人有時可能會贏是不爭的事實,重要的是你是否贏!”(作者:張立偉,四川省社科院新聞所研究員)

原載《新聞記者》2015年第11期

注 釋:

①吳晨光主編:《超越門戶:搜狐新媒體操作手冊》第13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②同注1,第125、53頁

③傅紹萬:《媒體融合六字訣:控體 明路 建端》,《新聞戰線》2015年第6期

④同注1,第62、43頁

⑤吳光輝、王勛:《以虔誠之心 續寫一紙輝煌》,《新聞戰線》2015年第6期

⑥張立偉:《認識媒介能力 開發報紙生機》,《新聞記者》2014年第10期﹔張立偉:《紙媒轉型:多元化與專業化中道前行(下篇)》,《新聞戰線》2015年第4期

⑦李子堅:《紐約時報的風格》第176∼177頁,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

⑧萊辛:《拉奧孔》第8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⑨同注1,第109頁

⑩同注8,第83、122頁

?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第65頁,華夏出版社2006年版

?同注11,第65頁

?王正鵬:《報紙突圍——數字時代傳統媒體變身記》第215、216頁,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錢鐘書:《七綴集》第48、3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同注14,第40頁

?杰克·哈特:《故事技巧:敘事性非虛構文學指南》第62、63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第264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劉旭道:《嘗試新聞文本創新——溫州都市報“老師伯講新聞”專欄的“評書化”操作》,《中國記者》2010年第10期

?甘恬:《邱兵:輕易關報紙是不合理的》,《傳媒評論》2015年第10期

?埃裡克·麥格雷:《傳播理論史——一種社會學的視角》第205、206頁,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1孟嘉多:《穿針引線,彌補網絡媒體採寫短板——騰訊路邊社的運營模式分析》,《新聞戰線》2015年第3期。但路邊社目前運營不好,2015年10月15日,我進入10多個以地域命名的路邊社某某分社,不少名存實亡。不過,這嘗試是真正的創新,或許騰訊會改進,或許其他新媒體會接著做,報社自辦新媒體也可做。

22張立偉:《媒體融合:紙媒如何取舍?》,《新聞戰線》2015年第11期

23本刊記者:《媒體融合:成績下的困惑、問題及探索實踐——對幾家傳統媒體集團的調研與思考》,《中國記者》2015年第8期

24自貢在線﹥西秦會館﹥西秦視窗﹥鹽都雜談http://www.zg163.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63378&page=1&t1963378.html,2015年10月15日查閱。

25同注1,第98、226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