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消解与重构【3】--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消解与重构【3】

—— 一项对于中国微博受众的分析

于茜

2013年04月12日13:4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3、关于“微博受众”中使用“受众”一词的讨论

在大众传播的媒介效果研究领域,“受众”(the audience as a mass )一词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被动性”的色彩,受众是被媒介操纵和控制的。然而,在微博技术塑造的新媒介环境中,微博使用者已经摆脱了在传统媒介时代的“被动性”,他们根据自我需求制造信息,获得信息,推送信息,与同伴进行信息分享和互动。因此,对于微博使用者们所表现出的“主动性”,不免会引起人们对将带有“被动性”的“受众”一词用于指代具有高度主动性(active)和自治性(autonomic)的微博使用者时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质疑。

关于这个质疑,笔者希望通过引用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讨论“受众的终结”和“受众概念的未来”时的论述与目前现实的媒介使用情况及一贯以来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路径相结合使其得以解析。

在丹尼斯?麦奎尔看来,所谓“受众的终结”这一说法,只是新理论的一个产物,也是受众概念建构方式的一种改变,显示出从传者视角向接受者视角的某种转变。而“受众”这一概念,即使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仍然与经典意义上的媒介和信息等密切联系,受众的媒介使用在其行为和心理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意义几乎是相同的。 同时,他在论及“受众概念的未来”中“若干概念问题”时,指出“受众被用于指称那些被某一传播媒介(communication medium)所到达的(reached)人们,或与之相联系的人们,不论他们对媒介卷入的实际程度如何。”并且认为“用受众这个常用术语来思考传播方式的变革和扩张形式,仍然是有益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受众”这个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习惯和接收的名词,仍是一个在新媒介传播环境中值得使用的概念,同时它也具有一定弹性的内涵和外延性。“传统的受众定义,是由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然而这个曾经鲜明的差异,现在也不再立得住脚了。” “事实上,‘受众’已经被人们广泛地用于当下新旧不同的媒介语境中。” 正如麦奎尔所说“时下,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目的的受众研究,正沿着从受众控制(audience control)到受众自治(audience autonomy)的方向不断前进。”

为了与传播研究领域的受众研究保持一直路径,本文仍然沿用“受众”一词来称呼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网民、用户或使用者。因此,笔者在文中将微博的使用者或用户称为“微博受众”。

二、微博受众的特征

微博受众的特征探究主要围绕现阶段中国各大微博网站受众的结构性、使用行为性两个层面的特征展开分析。同时,由于受众的形成也受到了来自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使微博受众的特征也会不由自主地显现出各种现实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而也可以在社会文化性层面考察微博受众的特征。然而,由于操作条件的限制和研究时间的有限性,本文对于微博受众的使用动机等心理学因素层面的特征在此则不做详细地分析。

有学者在研究Twitter的受众时,依据其受众的使用体验将Twitter受众分为“信息分享型”(information-sharing),“信息探求型”(informatio-seeking),“友情关系型”(friendship-wise relationship)三种类型。 本文基于目前中国各微博网站的发展现状以及所拥有的微博受众的总体情况,微博受众特征的分析将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依据微博的传播功能特征以及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分析微博受众特征,这个层面是从整体宏观的视角分析微博受众的结构性、使用行为性的特征;2、依据微博网站处在各运营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分析微博受众特征;3、依据微博所依附的母网站的类型分析微博受众特征。2、3这两个层面是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从部分微观的视角分析微博受众的结构性、使用行为性的特征。这三个层面的具体关系如下图2所示:

如上图2中的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所示,微博的传播功能及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决定着微博受众的结构性、使用行为性特征;同时这个层面也分别和微博各运营发展阶段、微博依附的母网站类型这两个层面共同决定着微博受众的结构性、使用行为性特征。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