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论文]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消解与重构【8】--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第九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学子论文]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消解与重构【8】

—— 一项对于中国微博受众的分析

于茜

2013年04月12日13:47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四、结语:微博受众成长背后的隐患及管理建议

综上对于微博受众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微博受众的总体特征是混杂与平等性,关注与被关注,求简与整合性,碎片与随意性;在微博内测阶段呈现明星化,在正式运营阶段发展为大众化;根据微博依附的母网站类型的不同,其用户的特征也呈现不同状态。除此,虽然属于社交媒体中的一种应用类型,微博受众与BBS、博客、SNS社交网站三类媒介受众的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麦奎尔在《受众分析》的“新媒介与受众的未来”部分曾留下这样一句有待后世证明的话“受众对于互动的要求到底多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微博这种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与它在民众媒介使用中的逐步普及,使依托这一媒介技术而形成的受众群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参与传播与分享信息。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能回应麦奎尔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这个“未解之谜”。

然而,我们在看到微博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式的“自由”的同时也应该对微博受众成长背后所存在着的隐患进行“冷”思考。

1、碎片化带来的肤浅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因此,微博的信息裂变式传播,碎片化的内容等功能在为网民带来了一场信息传播的变革,使微博受众得到了他们需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了他们在关注、思考与表达上的新限制。微博140字传播内容的限制,枝言片语地表达方式使得微博空间里的思考和表达往往是浅性的、时令的。除此,微博带来的“微写作”模式虽然有力地扩大了草根网民的话语权,但是“微写作”追求短平快以及灵光乍现,追逐话题的力量,而不在意思维的系统性、周延性以及深度考虑。

2、强围观激化谣言的产生

由于微博具有“围观、关注”的功能,微博受众视野关注的目标往往带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冲突性,这种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因此通过它所得到的信息,可能会造成对信息全面性和客观性的伤害;同时,由于微博受众的草根性较强,对信息真实度的甄别水平不高以及微博本身没有专业媒体的“把关人”环节,这些使微博容易成为谣言诞生的平台,使微博受众成为谣言的散布者。2010年12月6日晚,《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突然发布消息称,当日19时07分,金庸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此后,这条微博便陷入被众多用户疯狂转发的状态。至晚上8点半,金庸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被网民转发、评论了数万次;同时,新浪微博上更有不少认证用户也参与了这条信息的传播。虽然谣言出现的半小时后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就两度正式发布辟谣信息并向社会道歉,除此也有多位实名认证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凤凰卫视的新闻总监闾丘露薇)陆续开始为该条消息辟谣,但直至近午夜12时,该谣言还在微博中断断续续地被传递。金庸“被去世”事件在微博中被用户疯狂转发突出了虚假信息对微博公信力的破坏。因此,微博的强围观性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其受众一味追求信息的轰动性而不顾信息的真实性,盲目地转发一些未经核实的消息,最终将会威胁微博的媒介公信力和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对于现阶段中国微博受众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隐患,有必要对微博受众实施来自“自律”和“他律”两方面的监督措施,以此来保障微博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网络舆情发展平台,尽可能地减少微博平台上受众传播信息时所产生的不必要的隐患。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四大门户微博年中成绩单:腾讯、新浪注册用户均超2亿,http://reteng.qq.com/info/10323.html

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第36页。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页。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美] 曼纽尔·卡斯特 著,夏铸九 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Denis McQuail, Audienc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1997, P 6.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刘燕南,史利 等著,《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英] 丹尼斯·麦奎尔 著 刘燕南,李颖 等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喻国明 等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彭兰:《“围脖”把熟人、生人、名人搅在一起》,http:/ / news.xinhuanet.com/ internet/ 2010- 03/ 05/ content_13103820.htm。

夏雨禾:《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第4期,第63页。

赵明:《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新闻大学》,2009,第4期,第35页。

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第43页。

周世禄,刘瑞生等,微博“热”的“冷”解析——2010年中国微博发展势态、传播功能及社会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166页。

《微博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11-05/10/c_121398309.htm。

DCCI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2010中国微博与社区研究报告》,www.dcci.com.cn。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1104.htm。

《两会加温“微博问政” 网民持续关注反腐败和民生》,http://www.china.com.cn/2011/2011-03/08/content_22084179.htm。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国际新闻界》,2009,第5期,第88页。

孟波:《新浪微博:一场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变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4304f0100h1yd.html。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互联网调查》。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页。

张涛甫:《微博的功能限度》,《新闻记者》,2011年,第3期。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