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论新媒体时代话语引导能力的创新【3】

吴震

2014年01月29日13:43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三、强化传播渗透力

首先,要优化媒体结构,提升整体传播实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2亿,网络化生存已成为常态,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媒体”。应把进一步加强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建设作为优化媒体结构的重点,继续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并依托重点新闻网站抓好传播新业态、新手段、新技术、新渠道的开发与运用,抓好传播引导形式的创新与升级,尤其要在微博客领域打造专业平台和专业团队,组建微媒体领域的引导力量,使其真正在新的话语环境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对照新媒体、新业态推动传统媒体扬长避短,创新编辑理念和传播方式、报道手法,确保跟上媒体格局快速演变的形势要求,在引导话语走向中继续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2012年,大河报社针对微博等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纸媒与新媒体的协调机制,提出“互融互粉”的全媒体战略,全力打造贯通纸媒、网媒的“全媒体”,受到业内专家学者的齐声“顶”“赞”。

其次,构建新的传播话语体系。很明显,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交流采用的语言、说话方式正在发生演变,近年来网络和手机领域“亲”“粉丝”“吊(屌)丝”“逆袭”“给力”“犀利哥”“失控姐”以及“××的不是×,是寂寞”、“妈喊你回家吃饭”“元芳,你怎么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决了个定”“我爸是李刚”,还有诸如“咆哮体”“淘宝体”“撑腰体”等网络新词语、新句式、新表述不断涌现,并成为一个时期的“口头禅”和流行语。2013年,在网络领域中“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人干事”(这是人干的事吗)、“中国大妈”“女汉子”“摊上大事儿”等网络语言一直热度不减。据2013年12月16日《东方今报》报道,针对郑州雾霾天气,有奇葩网友创作雾霾版《领悟》:“我以为我瞎了,但是我没有,我只是掏出我的手机,却连屏幕也看不清楚,这何尝不是一种领‘雾’……啊,多么痛的领‘雾’,郑州又十面霾伏,只愿你挣脱晴的枷锁、霾的束缚,用力追逐,别再肺癌受苦。”以此来抒发雾霾笼罩下的复杂情绪。网络、手机是一个充满语言创新的领域,众多网民总是变着花样以“新”“异”的词语发表新观点、传播新想法,而且还经常掺杂一些“表情”符号和一些奇异的“代码”,由此带动网络语言不断出新、出奇、出彩,这可以说是网络领域的“群众性语言”,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劲的感染力。在这种话语体系中引导话语走向,需要学会运用适应网络语言环境下的新语言和新句式来进行叙述、表达和传播,唯有如此,才能让公众和广大网民感到可亲可近、产生共鸣,才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值得提出的是,“官话”“套话”“没有温度的话”和“自说自话”已经没有市场,与新的话语环境“不对接”“不入流”,也不可能打动读者的心。

再次,加强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引领话语走向的根本保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信息社会与新媒体的格局与走向》一文中指出:“怎么认识今天的媒体形态?我用三个词来概括:无处不在(整合)、无时不有(在线)、无所不能(交互)。”广大新闻从业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新旧并存、功能互补、边缘融合、形态创新的全新媒体生态环境,无疑对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地抓好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他们的政治、业务、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素质能力,特别需要加强的是新媒体、新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引导其更新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工作本领;另一方面,应着重抓好新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从业人员数量庞大、参差不齐,迫切需要把这支队伍纳入正常的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培训体系,特别是那些重点新闻网站和辐射面、影响力比较大的移动媒体传播平台的从业人员。2013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正筹划在北京试点数字编辑职称评定;5月9日,《大河报》报道,微博将纳入河南省新闻奖评选序列,在规范新媒体运作及其从业人员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