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1期

善入善看善思:让新闻典型赋予新意——

消息《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采写体会【2】

童浩麟

2014年02月10日14:49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什么是当下真实的兰考?

采访中,我发现兰考各级干部身上体现的是几十年永远不变的谋求发展的责任。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说:“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泡桐、治风沙,也许没想到会给兰考人民留下一座‘绿色银行’;也许更没有想到,他给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正是受到这样的精神感召,1999年,在外做生意已有百万家产的吴青云,被乡长请回老家双杨树村。此时的双杨树村,7年换了8任村支书。

精于管理的吴青云,并不想接这个带着“四面红旗”光环,实际已是组织涣散、治安混乱、群众贫困的落后村子的村支书。“正是焦裕禄在我心目中的位置,让我回到了双杨树。”吴青云说。

“回来第三天,我家的屋子就被人点了。”这把让爱人吓得直哭的火,反而点燃了吴青云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的决心,“有事和群众商量,和百姓永远坐同一条板凳,百姓不会不认账”。

2005年,双杨树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五好党支部”,2011年双杨树村跃居兰考首富村。吴青云的这个“村官”板凳,到今年已经坐了14年。街上的嫂子们早已经不叫他刚开始时叫的“领导”,而是直呼他小时候叫的“二孬”。

采访中,我还发现兰考普通群众身上体现的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坝头乡张庄村,是上世纪60年代兰考最大风沙口的所在地,沙口宽度达4公里,路人行走艰难,自古就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1963年,焦裕禄带领群众,在此打响了向风沙夺粮的第一枪。而今,村支书文伟清自编了这样一首诗:吃穿不愁,白面馍,热腾腾;拍黄瓜,熘洋葱,上午面条锅里蒸;晚上几个菜,喷喷香甜都不赖;喝着酒,叨鸡蛋,全家吃得真香甜;老婆抿嘴,孙女笑,奶奶高兴直鼓掌;不忘焦书记,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的洪福享!

正是有了这5个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经历,在深入中,我掌握了兰考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内涵;在交流中,我把握了兰考干部群众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于是成就了2012年我在《河南日报》上发表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有关兰考的新闻报道。

2012年4月5日、4月25日、12月3日,《河南日报》分别在重要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三篇关于兰考、关于焦裕禄精神的新闻稿件:《兰考:三年之变》《丰碑的力量——焦裕禄精神在兰考》(以下简称《丰碑的力量》)《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三篇文章分别获得了报社优等稿件和月度精品奖,其中《丰碑的力量》还获得了河南新闻阅评的撰文表扬。

三篇文章一脉相承。写反映兰考发展之路的3500字长篇工作通讯《兰考:三年之变》带出了6000字《丰碑的力量》的主题,《丰碑的力量》凝练出了《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的历史沧桑。

应当说,这三篇文章的着力点都是写一个地方的发展变化,但三篇文章做到了报道角度完全不同:《兰考:三年之变》反映兰考成为河南省直管县3年后的发展之路;《丰碑的力量》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兰考不断发展只是果,而代代相传的焦裕禄精神,是兰考巨变的根本原因;《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则写出了历史厚重感,突出兰考百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事实。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