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2期

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调查性报道——

谈《人民日报》“求证”栏目【4】

韩晓丽

2014年02月25日14:37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突破困难,“求证”继续前行

“求证”栏目自创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以及兄弟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刘云山同志7次批示肯定“求证”栏目,刘奇葆同志两次肯定“求证”报道。李长春同志不仅两次批示肯定,而且先后布置近20个选题让栏目调查求证。栏目的一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比如2013年刊发的“探寻PX之惑”4篇“求证”文章,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等角度对PX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回应公众疑问,引起社会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将4篇报道结集成册,还向栏目组索取报道资料开展学习。

但同时,作为一个主要针对谣言进行求证的调查性栏目,“求证”还要克服一些特殊困难:

一是证“伪”、证“无”难。很多时候,证明“有”比较简单,而要证明“无”就不太容易。在证“无”的过程中,必须有强大的证据链条支撑,哪怕某一个小的环节有疏漏,存在一个反例,整个论点就会不成立。为此,栏目编辑可谓煞费苦心。

二是谣言改头换面反复出现。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往往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社会转型期存在种种矛盾,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与网络谣言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即使真相被揭示出来,很多人依然在情感上选择不接受或不相信。这种社会心态让不少谣言反复出现。

三是一些政府部门不回应。在很多争议性新闻事件中,即使“求证”记者多方沟通,一些机构、部门依然出于各种考虑,拒绝甚至阻挠记者进一步深入调查采访。政府部门之所以不回应,主要存在这几种心态:1.自恃权威,对网上声音不屑回应;2.在一些事件上存在监管失职,自觉心虚,不敢回应;3.怕引火烧身,承担责任,不愿回应。与常规新闻报道相比,调查性报道往往阻力重重、不易成稿。事实上,在近3年的实践中,“求证”栏目虽然刊登了近200期稿件,但还有很多稿件因各种原因最终“夭折”,成为栏目的遗憾。

四是社会整体公信力的降低削弱了媒体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多时候,“求证”栏目不仅是在与谣言斗争,更是在与谣言背后的情绪斗争。辟谣其实是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故而异常艰难。这些新情况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呈现调查结果,还应注意背后复杂的舆论生态,要针对社会情绪做好解读工作。面对新情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针对网络特点构建传播平台,改进报道方法,增加网友对主流媒体报道的接受度。我们开设了“求证”栏目微信公众平台,每期报道通过微信及时推送,利用新手段扩大影响。接下来,我们还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更多尝试,比如介绍“求证”报道的采编过程、对反复谣言进行及时回应等。

2.采编阶段观照读者接受度,通过有建设性、引导性的言论解读社会情绪。有时,虽然新闻事件是谣言,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有关方面重视。栏目在辟谣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3.刊登稿件后加强报网互动、后续联动,进一步释疑解惑。“求证”栏目与人民网联动,对一些采访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制作视频,通过二维码链接网页的形式进行报网互动;同时,还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合作,推出多期“答疑”,针对热点事件中的网友疑问,及时回应,释疑解惑。

4.进一步提高时效性。通过多种努力,栏目在部分报道上体现了快速反应与独家报道,但总体而言,还需要提高时效性。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在重大灾难和社会事件面前,阻击谣言是重要的战斗。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主流媒体失语会给谣言的传播留下空间。回击谣言、释疑解惑,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的责任担当。探寻真相,击破谬误,求证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