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反权威修辞的分类
权威指的是某些被授予合法性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一种“领导”与“服从”的社会关系。在反权威修辞中,新闻工作者利用人类对某一新闻事件已有的认知经验,将其与权威对该事件的观点进行对比,使之形成认知上的对立,即受众的经验观点与权威观点的对立,最终将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乃至权威的言论产生好奇。以韦伯[4]为主,结合Blau[5]与Durkheim[6]对权威的分类,最终将权威类型划分为五类,即传统权威、人格魅力权威、官僚权威、职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反权威修辞的形式即表现在受众结合自身认知经验对新闻事件的预判与不同类型权威观点的对立上。
(一)反传统权威修辞
传统权威是指传统上居于统治地位的人合法性的既定信念。反传统权威修辞是指居于统治地位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近期一则标题为《山西平顺官员:淹了河南,关我×事》的新闻引起了关注:平顺县交通局原局长郭忠胜两年前在县政府讨论“非法往河道里倾倒石渣”问题的协调会中称,“只要冲不了我老百姓,你淹了河南,关我×事!”即使作为普通的公务员和干部,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不容改变的,更何况是时任县交通局局长一职的领导干部。一个局长爆出这样的粗口确实不能与其身份相符合,陌生化效果得以生成。而在随后北京青年报记者标题为《山西平顺爆粗口局长:干部间这么说话会感觉亲切》的追踪报道中,该原局长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这样的解释,这一言语又使得受众一片哗然。该原局长的前后言语完全不符合普通群众对人民公务员的身份判断,在前后两篇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都是用该官员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这既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又使得受众能够直接通过雷人言论与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对比,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
(二)反人格魅力权威修辞
人格魅力权威是指受众单纯对某些人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反人格魅力权威修辞是指对受众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人格魅力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人格魅力权威形成的主体主要为艺人明星、媒体工作者及成功人士等意见领袖。如TVBS网站近期的一则标题为《成龙又失言!“好想看到海啸地震灾难”》,报道指出华人功夫巨星成龙近期亲自到美国为自己的新电影进行宣传,在接受外媒专访时,没想到他又失言了。当记者问到美中关系时,成龙的原意是想表达很喜欢看到全世界一起合作的感觉,没想到话说得太快,他却说成“好想看到有些国家,出现大海啸或是大地震的灾难”,他还说:“如果没有海啸、地震,大家没事做,就会吵架。”这一席话,又引起一片哗然。正因为成龙长期以来热心公益、心系天下的正面形象才使得大家更容易对新闻标题所描述的新闻事件产生好奇。虽然受众在进入新闻正文观看了详细内容之后知道这是一种无心失言,但新闻标题与人们对成龙以往的认知经验之间形成的陌生化效果已经生成,这则新闻标题吸引眼球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反官僚权威修辞
官僚权威是指高职位的人或机构通过基于规则和条例发布、实施命令及奖惩所体现的权力感。反官僚权威修辞是指对受众具有一定权力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2012年东方卫视标题为《女教师被局长强奸,派出所称戴套不算强奸》的新闻。该言论是女教师报案后,阿乡市派出所指导员对其发出的。该新闻标题为前后分段式,前半段使得受众对该新闻事件的起因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于形成自身对这一案件的判断,后半段的派出所指导员的言论是对于这一案件的判断,当受众判断与作为官僚权威的指导员判断发生冲突的时候,陌生化效果显现,人们对该案件更加好奇。派出所作为中国公安系统的基层组织,其职责是坚决同犯罪分子作斗争;防、控各种事故的发生,管理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卫国家安全。而这位指导员的言论与其工作职责严重不符。陌生化的新闻标题也是吸引受众眼球进而导致该新闻被舆论持续关注的原因之一。
(四)反职业权威修辞
职业权威是指熟悉和掌握达成共识的专业技术或知识的人或组织机构。反职业权威修辞是指受众对在熟悉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标题为《浙江一村庄数万小蟾蜍集体迁徙 专家称正常行为》的一则报道。按照地震常识,人们一般认为青蛙蟾蜍集体迁徙是一种地震前的预兆,标题的前半段即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经验预判。但后半段的专家观点即打破了这种预判,使受众对自己的经验判断产生了陌生化。其实蟾蜍集体迁徙确实有多种原因,但是人们更关注它作为地震前兆的这一现象。因此蟾蜍的地震预警功能就作为钝化经验之一为人们所熟悉,当专家提出这属于正常现象时也引起了受众的好奇和关注。
(五)反道德权威修辞
道德权威是指比我们本身道德水平更高的、加在我们身上的传统道德力量。反道德权威修辞是指受众对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所表达的观点与受众对此权威在道德层面的认知经验不符所导致的陌生化。如央视《焦点访谈》标题为《央视批富豪相亲会 女孩反问:你们不爱钱?》的节目。该节目深度报道了有关富豪相亲会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一个女孩直接反问记者“你们不爱钱”的言论颇为夺人眼球并最终被选为新闻标题。
在人们自身的道德意识中存在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朴素的财富观,认为金钱的获取有可能造成人性的堕落等不良后果。在该报道中,一个女孩表达自己对金钱的喜爱,这一言行及观点有悖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极易被人们贴上“拜金女”的标签。因此,记者采用这一标题是希望达成一种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影响下的受众与拜金观点之间的陌生化效果,使采访对象的言论与道德权威形成对立,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得出认知经验、权威效应与陌生化之间的关系公式如下:
认知经验(受众)-权威效应(权威)=|陌生化|
在该公式中,陌生化的绝对值越大,证明受众的认知经验与其对权威观点的认知差距越大,其吸引受众的效果就越好,越能够通过新闻标题紧紧抓住受众,使其对标题下的报道内容做进一步的关注。受众在权威效应的作用下会对自身经验预判进行检查,当受众不能理顺权威观点和自身经验预判的对立关系时,受众的兴趣和兴奋点得以激发,新闻标题即完成了其吸引眼球的任务。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