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3期

浅析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2】

黄楚筠

2014年03月04日17: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就是新闻选择。人文根脉在新闻诞生的最初环节,表现为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节目的选题定位:做打动人心的报道。柴静关注那些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打心眼儿里有欲望的题,能真正触动她的事物。在大大小小的采访中,她遵循着心里的“欲望”:“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2]”2003年“非典”肆虐,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带着观众看到“非典”真实的残酷,患者“小腿露在外面,全是曲张的经脉”,“眼睛是睁的,只是什么表情也没有”[2]。汶川大地震,她到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和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

节目的切题角度:讲普通百姓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东方时空》每期节目的开场白,这句话也隐含在柴静的节目中。在《柴静两会观察》中,她没有把镜头对向高官,而是把它放在了自己家的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妇女、晒太阳的老人、开店的小姑娘抱怨着房价高、学费贵、药费不合理等等,高调却枯燥的“两会”报道因而变得与人们贴近,让“两会”采访的意义回到本质,自由地反映民声、民情。

节目的纵深挖掘:循人性和逻辑的线索。《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展示了女子“虐猫”背后的隐情,展现了一个离异女子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展现了真实人性的无尽可能。在另一期征地节目中,柴静采访陈锡文,所有的问答环环相扣,逻辑存在于采访的整个结构中,采访的主题不是蕴含在只言片语里,而是蕴含在结构里。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