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
十年后再讨论”——人文关怀的两难处境
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这本该值得褒扬,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存在,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却莫名走到了它的反面的尴尬。特别在新闻节目中,人文性往往是褒贬参半,已然陷入了两难处境。
人道关怀与二次伤害的矛盾。记者在访问中,尽管是出于人道关怀与正义的目的,还是不免要触碰到受访者的痛处,重新揭开他们血淋淋的伤口,逼着他们再度回忆不堪的往事,承受又一次的伤害。柴静采访虐猫女子时,由于问题太过刺激,导致女人美尼尔综合症复发,“她蜷在床上,缩作一团,手指僵硬痉挛,撕扯着枕头。[2]”人文情怀让记者渴望走向人心,然而通往人心的道路是崎岖复杂的。
个体主观表现与集体客观形象的矛盾。记者群体的形象是冷静、公正和客观、不偏不倚的,但作为一个个体,又无法摆脱七情六欲的影响,无法摆脱天生或后天形成的偏识成见,记者在镜头面前不可能完全摒弃内心的感情。《双城的创伤》中有一个历来富于争议的画面,柴静在采访苗苗表弟的时候,他说起死去的姐姐,满脸是泪水,柴静蹲下身给男孩抹抹眼泪,说去洗洗脸吧。后来这个给孩子擦眼泪的镜头引起一些专业人士的质疑,并产生了一个新名词“表演性主持”,他们批评柴静违背了记者客观的基本素养,是不自持的行为。但柴静回应“我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伤口,我有我的反应。”这个问题的对错至今无解,也许正如著名新闻人钱钢对此事的评论,“这么做对吗?不,先别回答,你要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再来讨论。[2]”
现实人性的复杂与道德底线模糊的矛盾。到底什么是道德底线?如果规则只是道德的话,人的道德底线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他人进行判断,求全责备,然而真实的人性又有无尽的可能,不能用道德去衡量。在《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中,虐猫视频的拍摄者李某被社会谴责,为了利益出卖一切。他在采访中承认确实只为赚钱,但他说“如果这个行为是违法的,他绝对不会超越法律的底线”。许多网友说他“今天杀了一只猫,以后就可能会杀人”,可李某的同事说他曾经救过四个人,高速公路上发生了车祸,他路过,把几个人陆续送到医院。在采访快结束时,李某告诉柴静,“其实对动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对人不好,对动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对人好。[2]”在视频里,那个面带微笑,穿着高跟鞋,照着猫的眼睛踩下去,直至踩死的女子被媒体抨击为“没有人性的恶魔”,然而她却是同事眼中兢兢业业,有口皆碑的好护士,女同事知道她婚姻有多年的问题,甚至在镜头前为她辩解“她太可怜了,连个说的人都没有。[2]”人性的矛盾密布与道德底线的模糊,常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使人受预设感情的遮蔽。
真相书写的准确与情感倾向打扰的矛盾。过去柴静常在节目里性情以对,赢得“勇敢无惧”、“富于感情”的声名,那几年她做节目的趣味是猛题,烈度高,对抗强,往往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富于戏剧性。屏幕间的柴静总是能把对方质问得哑口无言,最后一笑收束。但渐渐地她也开始意识到,性烈如火,同情心极深,也容易将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因为,过多的感情就会失衡,过度的热爱就会夸张,过多的投入就会变形,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虽然,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2011年,活熊取胆事件曝光,柴静专访归真堂负责人邱淑花,她多以“有没有可能……”开头来提问,因为她不确定自己一定是对的,她不能轻易选择立场。这样稍微有所保留的疑问,反倒让原来情绪激动的邱松了口。柴静总是在节目中高度克制自己的情绪,每每让编导把她表情过度的镜头掐掉,有时甚至自责到,想“做一个牌子,采访时再不克制就举牌子,上面写两个字:‘自重’。[2]”但是即使她也明白,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人无法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记者能做的是要保持戒备,对于情绪化的念头有所觉察,不要放任自己跟随它。毕竟,正如柴静博客上的一条评论写的,“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现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2]”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