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3期

浅析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3】

黄楚筠

2014年03月04日17: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三、“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新闻采访的人文交流

在柴静眼中,“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新闻采访的人文交流就是让采访者与受访者都置身于对方立场上,感受对方经历的事,而不是急着去评判别人,彼此以更加沉静的方式坦然面对,从而呈现出更多事实。

新闻采访的基础是传播符号的参与,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充满人文关怀和富有人情味的符号是人文交流实现的前提。柴静的语言温婉细腻,有一种对人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同情。《双城的创伤》是关于几名儿童连续服毒事件,柴静几乎都是用极低的气声采访,似乎生怕这种触摸伤痛的采访会惊扰了孩子们已经平静的心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体态语言,柴静总会在采访中带一些自然或有意的动作,在《双城》中,柴静与小杨在教室交谈,小杨背对镜头趴在课桌上,柴静侧对镜头,同样趴在课桌上,用手托着腮,关切地看着小杨询问,“这一动作恰当地体现了记者与小杨交谈时的谨慎小心及善意与真诚。[3]”她面对的是一群曾经试图服毒自杀的孩子,他们言语甚少,心思难以敞开。这时,女性记者在体态语言上所体现出的“关怀感”对于取得孩子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播符号参与的前提下,符号互动得以流通,其人文化的特色在于记者善于理解他人,善于倾听,善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表现在传播方式上就是更善于与对方建立对等关系,经常性地表达对他人的支持和肯定,对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比如在《以生命的名义》中柴静与一对同性恋者的对话:

小江:特别是《我愿意》这首歌,然后打电话的时候我经常叫他在电话里唱给我听。

柴静:你为什么特别喜欢他唱这首歌,你觉得这首歌传达的是什么?

小杨:好像那种为你可以放弃一切的那种感觉,当时我是专门去学的。

柴静:真的吗?你还记得不记得,能不能唱一小段?

小杨:(唱歌)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女性的柴静,以尊重的态度,柔和的语气,为采访对象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他们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面对采访,从而更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为同性恋者的被访对象的心理压力[4]。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