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2期

重铸报业公信力【4】

滕兴才

2014年03月10日17:11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事实上,现实困境致使业界感到恐慌的主要障碍有:

一方面是非技术因素,笔者将其概括为利益障碍。

目前,传统报业往往是多重属性的集合体。首先,当然是政治属性,这是由我国的政治制度安排决定的。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报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媒体对报业的生存挤压日益严重,报纸的经济属性也越来越重要。再次,是报纸的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一张报纸的主编、编辑、记者的人文倾向和知识储备,构成了报纸的文化属性。多数时候,这种文化属性是有历史积淀与人文传承的。最后,报纸当然还有自己的专业属性。这主要指对真相的挖掘。这是一种道德属性,虽然不是一个永恒的常量,但也是不以前述三个属性的改变而变化的。

经验表明,政治导向下,纸媒的报道容易因为权力干预而失真;市场导向下,纸媒的报道容易因为经济利益而失真;文化导向下,纸媒的报道也会因为个体的偏好、知识结构等失真。相比较而言,市场导向,其实也就是利益导向,导致报纸报道失真的情况,对报纸的危害更大一些。

这突出表现为,个别报纸编辑记者受利益驱使,“筛选”出所谓的真相。这种真相契合人们的感受,在网络时代更容易被广泛传播,既能带来“名”也容易带来“利”。但这种感受往往不是真相,甚至离真相还很远。近期频发的财经领域记者违法犯罪案例表明,一些从业者以报道部分真相或完全捏造事实等方法,来换取广告费、软文费等。这些人比其他纸媒人活得滋润,谙熟于非法的生存之道,绝不会“本领恐慌”。但是,他们看似获得了真金白银,实则沦为明码标价的工具。而无原则地牺牲真相,其价码只会越来越低,替换、淘汰它们的成本很低。这种丧失尊严的死胡同显然不是报业的出路。

寻找真相的另一方面障碍来自技术因素,笔者称之为技术障碍。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就是,快速和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使得读者不易得到全部的重要信息和完整真相。这方面的例子,远有药家鑫案,近有余姚水灾中“村支书背镇干部视察灾情”的“乌龙新闻”。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依托的新媒体、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这种快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周期特性,所有信息都被切割为一个一个小块,变得十分碎片化。然后,再由新媒体、自媒体通过离读者更近的技术手段,全天候“贴身”,一部分一部分地传递给读者。

受这种压力的影响,传统纸媒常常采取跟随战术。但是,纸媒即使以最快的日报方式,阶段呈现事实,也远远落后于新媒体和自媒体。有的时候,事实变化出现在报纸付印后,这就出现了刚刚上摊的报纸提供的信息已经不是真相、甚至被完全推翻的尴尬情形。

从这种碎片化传播的效果来看,读者如果没能及时阅读到其中的某些重要部分,那么就可能对整个事件的掌握出现偏差,形成错误认知。而且,因为前述利益驱动,最开始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往往给人最大的冲击,而这种第一印象很难在后续阅读中得到恰当修正。这些都影响到传播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和自媒体改正的成本极小,而传统纸媒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大得多。

走出传统报纸的“本领恐慌”,首先需要关注的就应该是,如何跨越上述两个障碍。

应对技术障碍。纸媒可以将报纸报道和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报纸报道负责“真”,新媒体平台负责“快”。但这是一种技术的应对,笔者认为,传统报业也可以做“本领应对”,传统纸媒从业者可以从新闻价值判断、深入调查突破、文本呈现等多方面提升能力。后一方面更重要。

具体来说,一个新闻事件在网络平台首先曝光后,留给纸媒人判断其新闻价值的时间比原来要短。以笔者的经验,在网络论坛里曝光的线索,一般情况下还有24小时-72小时的“潜伏期”,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曝光的线索,从爆料到被大范围传播,时间差可能只有几小时,甚至以分钟来计。这就要求纸媒人在有限的时间里发现线索、判断价值、联系线索提供者,直到开始实际操作。即便对那些不是在网络平台首先曝光的线索,比如寄信、打电话到编辑部的线索,也不能按照原有的节奏来判断和操作。因为,这些线索提供者可能在很短的“等待期”后将线索分享给网络平台,甚至当编辑打开信件时,这些线索已在某个网络论坛“潜伏”下来了。

此外,在纸媒记者还在调查采访新闻事实的过程中,网络上可能已有了铺天盖地的信息。但对于这些信息中的任何要素,传统纸媒人都不能为了赶时间、赶阅读率而犯“拿来主义”的错误。要知道,在快速和碎片化的传播中,冲动式的揭黑、肤浅的调查,这些本领已经过时了。因为,你首先调查到的黑幕可能并不完整,首先看到的真相可能恰恰是假象。实践中,一贯公信力较好、不干出格事儿的媒体容易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也就更有可能获得独家且对呈现新闻事实十分关键的信息。而这又反过来有益于媒体公信力。

传统纸媒人更需要的是有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有动静结合的成熟心态,要有一锤定音的自信。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