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3期

2011年至2013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主题分析【4】

——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

段卉 乔兰

2014年03月31日10:14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五、2011年至2013年论文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对比分析

从数量对比来看,三年来新闻理论、狭义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数量减少,新媒体研究论文逐年增多,微博研究论文呈现波动变化,广告学论文波动较大;广播电视研究持续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广播电视研究论文中,每年都有广电传媒改革、收视率和传媒经济的研究论文,一般在5至10篇左右,因此传媒经济研究论文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是三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从研究主题来看,新闻理论研究中新闻传播法研究一直是研究重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自由、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是一个持续性话题;多位学者在新闻与民主、新闻与权力、新闻与社会研究中不断吸收和反思当代西方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性质、功能和定位进行思考。政府信息公开、政治转型问题在新闻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传播学研究论文持续性研究主题包括媒介批评、政治传播和风险传播(危机传播)。在本文统计中,传播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学理论研究活跃度高,不断有学者引入新的传播理论和推进旧理论的新发展。

网络传播论文持续性研究主题主要是网络舆论,以及网络舆论传播所引发的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治理、网络信息秩序、网络公关、网络把关、网络水军等话题。三年来该主题研究逐渐从现象研究发展到规范研究和文化研究,如网络法治问题、网络表达多元共识和网络民粹主义的分析等。

新媒体领域研究主题总体比较分散,即使是大数据研究,也涉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宏观研究居多。微博研究的波动变化同微博产品周期和政治因素相关。这些变化反映了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传播业以及整个社会系统产生了整体性影响,学界积极地捕捉到了这些变化,但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预测性研究亟须深入。

2011年至2013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前三年,《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基本反映了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情况,如推进中国新闻法治进程、推进传媒体制改革、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和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等重大选题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其研究深度不断推进,研究主题不断细化。(段卉为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乔兰为中国传媒大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办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刘自雄,等.2012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9种CSSCI期刊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3(3).

[2]尹连根.现实权力关系的建构性呈现——新闻定义的再辨析[J].新闻与传播,2011(8).

[3]朱颖,乐志为.从权力的多元化视角看媒介的传播权[J].新闻与传播,2011(10).

[4]庹继光.“媒体审判”:防卫性权利的异化——对舆论监督司法的合法性解读[J].新闻与传播,2011(2).

[5]李玉洁.政府、公众、媒体三方信息公开测评体系研究[J].新闻与传播,2011(8).

[6]张建中,任孟山.当民主遭遇威权政治:他信对泰国媒体的控制[J].新闻与传播,2011(9).

[7]刘自雄,等.2012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9种CSSCI期刊的分析[J].现代传播,2013(3).

[8]姜华.市场新闻业与传媒的边界——从《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说起;张涛甫.“窃听门”背后的媒介政治;姜飞.“窃听门”事件:西方传媒与政府关系反思[J].新闻与传播,2011(11).

[9]张瑞静,葛艳玲.试论大众传媒的“期望设置”功能[J].新闻与传播,2011(12).

[10]袁靖华.媒介正义论:走向正义的传播理论与实践[J].新闻与传播,2011(6).

[11]邵培仁,夏源.媒介尺度论:对传播本土性与全球性的考察[J].新闻与传播,2011(3).

[12]张淑芳.数据库:消费社会的“超级全景监狱”[J].新闻与传播,2011(8).

[13]潘祥辉.论苏联解体中的传播失灵因素——兼驳苏联解体的“舆论失控说”[J].新闻与传播,2012(2).

[14]卢家银.从民主主义到精英主义——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比较[J].新闻与传播,2012(6).

[15]黄旦.媒介就是知识:中国现代报刊思想的源起[J].新闻与传播,2012(5).

[16]刘大明.试论宋代谣言传播的政治风险防控[J].新闻与传播,2012(8).

[17]樊水科.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李普曼与舒德森就新闻与民主关系问题的分歧[J].新闻与传播,2012(12).

[18]孙藜.对美国新闻业思想遗产的两种建构——以凯瑞与舒德森的争鸣为中心[J].新闻与传播,(9).

[19]童兵.政治体制改革:舆论监督推进的前提[J].新闻与传播,2012(10).

[20]喻国明.社会化媒体崛起背景下政府角色的转型及行动逻辑[J].新闻与传播,2012(7).

[21]张金玺.论美国诽谤法之类型化归责体系[J].新闻与传播,2012(12).

[22]罗斌,宋素红.记者拒证权适用范围研究——以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为对象的比较法考察[J].新闻与传播,2012(1).

[23]尹韵公.论中国独创特色的内部参考信息传播工作及其机制[J].新闻与传播,2012(8).

[24]郑保卫,黄全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依据与现实意义[J].新闻与传播,2012(10).

[25]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2012(2).

[26]李玉恒.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J].新闻与传播,2013(11).

[27]郭全中.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误区、问题与可能的路径[J].新闻与传播,2012(10).

[28]陈映,董天策.试论传媒多元化的政策逻辑[J].新闻与传播,2012(10).

[29]柳海龙.监测信息环境的质量:媒体表现的理论及测量[J].新闻与传播,2012(11).

[30]沈正赋.信息耗散模式与新闻真实性——兼论香农—韦弗“噪音”说和马莱兹克系统模式[J].新闻与传播,2012(7).

[31]潘祥辉.论传播失灵、政府失灵及市场失灵的三角关系——一种信息经济学的考察视角[J].新闻与传播,2012(8).

[32]吴旭.“类危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挑战[J].新闻与传播,2012(11).

[33]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与传播,2012(12).

[34]李名亮.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J].新闻与传播,2012(10).

[35]周培源.“微博无影灯”效应的再思考[J].新闻与传播,2012(11).

[36]雷启立.传统报纸媒体是否会死亡[J].新闻与传播,2013(1).

[37]陈娜.转型中国多元利益主体的媒介表达[J].新闻与传播,2013(9).

[38]王维佳.什么是现代新闻业?——关于新闻业与新闻人社会角色的历史辨析[J].新闻与传播,2013(3).

[39]张兵娟.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及其建构——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新闻与传播,2013(5).

[40]齐爱军,洪浚浩.西方有关主流媒体研究的多元理论视角分析[J].新闻与传播,2013(7).

[41]胡泳.互联网国际话语权构建的三个维度[J].新闻与传播,2013(3).

[42]关世杰.对外传播中的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J].新闻与传播,2013(3).

[43]王异虹.科学传播与中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探究——以对德、美、英三国主流媒体2000—2011年关于中国报道的分析为例[J].新闻与传播,2013(5).

[44]李良荣,刘畅,适宜于报道的社会运动——反思西方主流媒体对阿拉伯之春与占领华尔街的媒介建构[J].新闻与传播,2013(10).

[45]苏颍.中国互联网公共讨论中的多元共识:基于政治文明发展进程里的讨论[J].新闻与传播,2013(2).

[46]许莹.网络群体传播中反向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及其疏导[J].新闻与传播,2013(9).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