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4期

乡土也可以如此之美——

也谈《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基因【2】

马梅

2014年04月02日14:17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一、价值观:将颠倒了的生产—消费关系和城乡关系再颠倒回来

表现“中国”,却选择了“吃”,仿佛很庸俗;而这里面的“吃”,主要是普通劳动者和食物的关系,不是宣扬名品特产和名人的结缘;即便是名品、地方特产,也不是着力刻画其名头,只是平实地讲述劳动者在采集、种植、收获与加工食物中的辛劳、智慧和情感。所有这些,从着眼点上,就已经将艺术之根深深扎在了泥土中,体现了本真的劳动—消费关系与城乡关系。

(一)劳动得到礼赞,普通劳动者成为主角

这种体现,在人物上便是普通劳动者,而且是以农民为主的普通劳动者成为了节目的主角。

当今社会被思想家认为是“消费社会”,整个社会是以消费能力的高低来评价人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一个人消费能力的高低与个人身份地位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于是,整个社会竟出现了嘲笑生产劳动、膜拜消费的现象。于是,消费能力强的歧视消费能力弱的,如果是整天生产劳动,却没有金钱用来消费购物是被人看不起的;而大肆消费购物但不用从事生产劳动或很少需要劳动的人,却是商家争抢的对象,是大众传媒消费购物节目、奢侈品广告、影视剧所极力赞美或表现的对象。“至少在西方,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所有这些伟大的恐龙类之所以成为杂志和电视专栏的中心人物,是因为他们身上值得夸耀的总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2]。消费成为了神话,变成了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变成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身份地位的划分标准,具有社会一体化的力量。“当然,驾驶两马力车子的富人不再令人赞叹,但却更加令人难以捉摸了:通过消费的方式,通过风格,他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炫耀到审慎(过分炫耀),从量的炫耀到高雅出众,从金钱到文化,他绝对地维系着特权。[2]”然而,这是一种异化,本应是一种基本生存需要满足的异化,也是人的异化。此时,“在这里关键的并被悲剧性地展现给我们的,是异化了的人决不只是一个衰竭了、贫乏了但在本质上仍完整如故的人——而是一个颠倒了的人、变成了恶、变成了自己敌人的人、反对自己的人。[2]” “消费并不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而是享乐主义的、逆退的。它的过程不再是劳动和超越的过程,而是吸收符号及被符号吸收的过程。[2]”在这一消费社会的成型过程中,大众传媒和人们集体意识的相互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集体意识’中对享乐的预料和自省式协同增强作用,消费就只会是消费而不会具有社会一体化的力量。它就只会是一种比以往更富有、更丰饶、更加分化的生存模式而已,而不会获得比以前它曾经具有过的更多名义,即没有任何东西把那曾只是一种生存方式(吃、喝、住、穿)或特权阶级的奢侈花费(项链、城堡、珠宝)指定为集体价值、参照性神话。[2]”

遗憾的是,这种被西方先哲所极力批判的现实,在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这种对消费的正面的大量的呈现,在中国大众传媒中也比比皆是,今天大量的电视购物节目、商品广告宣扬的是高档品牌的化妆品、服饰、汽车,大量休闲旅游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面对的是有强大购买力的人群。与此同时,普通劳动者所迫切需要的实用信息、和他们生活水准相应的服务,却很少有媒体去做。这种以消费凌驾于生产之上的关系在城乡关系的体现,就是对具有高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的城市的礼赞,对具有较低购买力的农村农民的忽视与矮化。这样的关系在广电节目生产的体现是,广电媒体大量制作的是面对城市市民生活方式、生活水准的节目,而和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并且是为这三者服务的节目却是凤毛麟角——比如,几乎所有的省市广播电台都有交通广播,为有车(私家车)一族提供交通路况信息,但是,全国开设农村广播的电台却屈指可数;几乎所有的省市电视台都有各种适合城市市民欣赏口味、生活水平的各类频道和节目,与此同时,全国省市台加在一起却只有几个三农频道。对照我国巨大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原因大概不难找出——在我国,城乡差异,事实上往往意味着在总体上城市人口的收入和购买力远远超出农民的收入和购买力。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企业化运作”的现实当中,广播电视媒体是要靠广告和其他经营收入来生存的,在这种情况下,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在电视新闻节目之外的电视荧屏上就很少呈现。

而在《舌尖上的中国》中,普通劳动者,尤其是遍布于中国各地乡村、小镇的各民族的农民、渔民、山民、牧民等等——这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为家人也为社会酿造甜蜜生活的劳动者,完完全全占据了整个节目,而且是主角。不仅如此,第一集结尾,解说词明确说“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这种对劳动的礼赞,则迥异于部分风光猎奇式的涉农节目,更迥异于某些劳动者进行刻板化呈现的报道。这是种对生产劳动的礼赞,体现了本真意义上的生产—消费关系,而因为这些美食的提供者主要是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敬意和爱,这也是对长久以来以被颠倒了的城乡关系的反拨。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