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北方传媒研究》>>2014年·第1期

新视听环境下媒体结构及媒介心理的转变【3】

杨竞博

2014年04月15日16:46    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手机看新闻

四、广播

广播在新媒体里被扩大为音频Audio,除了传统的广播媒体走向网络,三网融合以外,网络上也出现了豆瓣电台、虾米电台等技术上并不依赖于FM、AM的新媒体电台。从技术上,新媒体环境令广播摆脱了很多局限。

首先是收听装置的局限,不用再携带一个收音机,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收听。

再者是听觉的局限,Audio不仅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是永不消逝的内容。互联网就是一个音乐库,可以反复收听,还可以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令广播传播内容永葆生命力。

第三是传播盲区的局限,FM、AM传输总有难以覆盖的某些区域。

第四是视觉的局限。网络令广播更加丰富和立体,让广播媒体拥有了可视平台,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弥补了广播节目仅有声音,而无图像和文字的缺憾。在新媒体平台上,音频文件可以和文字、图片图像实现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受众不但可以听节目,同时可以看到其他听众的评论、看见主持人在直播间的状态等。

此外,广播进入新媒体后,受众也改变了被动接收的地位,可以自由地选择听什么节目而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节目表。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是媒体结构及媒介心理的转变:信息传播路径的改变、受众媒介习惯的改变和媒介行为的改变。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为传统广播电影电视媒体开辟了全新的空间和方向。视听语言的“视”不再仅仅是TV(电视),而是更大内涵与外延的Vedio(视频内容),“听”不再仅仅是Radio(广播),而是更大内涵与外延的Audio(音频内容)。纵观媒体的发展历程,技术革命为媒体发展生产出许多最具时代感的互动方式,比如听众来信、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网络评论、博客、微博……这些新技术无一不为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服务和创意源泉,无一不为受众在收听方式和互动方式上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与新媒体互利互补、积极融合,推动自身产业结构向现代传媒产业转型,将是当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时代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

[1] 蓝凡:《浅论电视剧结构的美学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

[2]潘昕:《电视剧进入“网台联播”时代 网台联动制播共享》,《天天新报》2011年06月09日。

[3] 金鹰网:http://www.hunantv.com/p/20131012/1612296745.html 2013年10月12日

[4] 李晓宜:《新媒体给电影带来了什么?》,《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6日第07版。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