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21世纪的起始年。尽管国际互联网的动荡低迷不免影响到国内业界,但互联网在新闻传播领域所特有的活力却丝毫不减,其影响力与日俱增,由“第四媒体”到“网络媒体”称谓上的变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国内背景
背景一:今年是国家“十五”计划第一年,对于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战略安排,一个重大的变化是将信息化建设摆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国家领导人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信息化的重要性,如中共中央7月11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法制讲座,江泽民总书记主持讲座并作重要讲话。他再次指出中国应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并重申了 “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的互联网基本方针,特别提出要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充分认识依法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第二,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第三,要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第四,要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第五,要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9月,以朱镕基总理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在朱总理的强力推荐下,江泽民总书记借前往广州参加第九届全运会之际,于11月11日专程考察了广东省南海市信息化建设时。他在视察中再次强调,信息化建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具体目标方面,国家在未来5年内对信息产业的投资总额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保证在2005年信息产业规模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到2005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亿人,占国民总数的15%。
背景二:中央有关领导部门对网络媒体和新闻网站(这里所说的“新闻网站”系指主流新闻媒体网站,是“网络媒体”中党和政府直接领导的网站)的建设工作,也是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如8月20日,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最终形成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以17号文件发出)。文件共24条,其中第16条为“加强新闻网站建设”,再次明确了新闻网站建设的指导原则、新闻网站的定位及报道方针,以及管理及经营上的要求。网络媒体和新闻网站的领导、管理部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年内召开多次重要会议对有关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如3月30日在北京召开的“互联网新闻宣传经验交流会”;8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的“地方新闻网站发展工作座谈会”; 11月20日、21日,在北京召开的“互联网新闻网站经验交流会”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及有关领导分别在这些会议及在视察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时一次次做出指示提出要求,这些都表明党中央非常关注、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作用,并牢牢把握着新闻网站发展的方向。
背景三: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2001年业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一批网站包括著名的门户网站遭遇危机,一批叱吒风云的CEO遭遇出局,一批中坚骨干及更多的员工遭遇下岗或转岗。业界对自身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得不回归“平常心”。因此,这一年是业界务实苦干想方设法获取更多营收的一年,包括新形态网络广告的推出、信息内容及网络服务收费的实施、手机短信息的广泛开展、在线游戏的努力开拓及线下业务的积极尝试等等。在业务拓展方面,Tom.com无疑有着不俗表现,它在去年就提出“跨媒体平台”的商业模型,即与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经济效益好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栏目、户外广告等)合作,共同搭建一个跨媒体的平台,力图提供给客户基于网络、印刷、户外以及电视的跨媒体全方位服务。今年Tom.com除继续推进它的这一策略外,又推出“ISP接入门户”概念。6月28日,在北京宣布与中国联通、中国网通、 263网络集团、神州在线联手推出“TOM网游神”,用户在拨号上网时,只需用同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即可在以上4大互联网服务运营商不同的接入方式间自由选择,实现了全国190余个城市的无缝漫游,同时用户还可享受免费163电子信箱和“侠客行”在线游戏等多种内容增值服务。在网络媒体重组方面,9月,新浪网与阳光文化的并购无疑是今年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但也引起业界内不同的评价。
背景四、电信运营商在年内开始提供ADSL宽带接入服务,尽管只有512K/秒的速率,但毕竟显示中国互联网正向宽带互联网迈进,电信服务商纷纷以“”作为广告语。宽带网络预示着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形态将得到充分展现,新业务的拓展将获得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网络媒体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中国网络媒体在2001年的进展,使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下6点是重要标志:
1、“网络媒体”的称谓得到认可
1999年“第四媒体”的称谓曾广泛流行,2000年起,“网络媒体”称谓开始出现,而今年更是大行其道。由于“网络媒体”在概念上较之“第四媒体”更为准确,终于得到业界和学界的认可。标志性的事件是业界举行首次全国性研讨会,名称明确冠以“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该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记协指导、中央重点新闻网站轮流承办的高层次专业年会。
当然,“网络媒体”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的确立。2001年它的的发展形成了两个重要的“群体”。一是继2000年12月27日新浪和搜狐正式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登载新闻业务资格以来,今年一批商业门户网站陆续获得了这一许可证。以往商业网站尤其是门户网站尽管每天都在刊发新闻,但一直否认自己是“媒体”,而今年获得许可证后,它们在各种场合都不再回避这一点,而是公开宣称自己是“网络媒体”,甚至宣称自己是网络传播领域中的“主流媒体”。但是,获得了“媒体”的名份,也就意味着新闻的刊发传播必须按“媒体”的规则进行运作。另一“群体”是继2000年开通的北京千龙新闻网、上海东方网、天津北方网等综合性新闻网站之后,今年各省区市陆续开通的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一批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如黑龙江省的东北网、湖南省的红网、青海新闻网、福建省的东南新闻网、广东省的南方网以及将于年底开通的“中国江苏”等,总数已达20多个。这一新闻网站群的形成是对党中央加强网络新闻宣传工作指示的具体落实,它们发挥了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作用。如果仔细观察,笼统提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并不够准确。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整合传统新闻媒体资源后的大型综合网站;第二类是没有传统新闻媒体资源直接作为组建基础的外宣网站。如果说,前一类主要作用体现在网络媒体上,后一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省区市的外宣窗口功能上。两类网站的定位、运作有所不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