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报道信源全为本报消息
统计结果显示,《人民日报》的稿件来源全来自于本报。在信息采集方面,对于两会的报道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造成《人民日报》过度依赖本报的记者队伍,缺乏与其他媒体的互动联系。《人民日报》应该广纳众源,在政策倾向上,固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但其他媒体也不乏有角度奇特、优秀的两会报道新闻。
三、报道立场以正面为主,中立为辅
“第三人效果”理论提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指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网络新闻的盛行和缺乏监管,对于从网上接受信息的大多数人来说,风险信息和危机信息的传播越来越有日常化的趋势。“第三人效果”理论反映,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履行环境守望的社会功能,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防止由不实报道、炒作式报道引发社会混乱。两会期间的新闻重点突出了对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们的光盘行动、报告材料完全电子化等绿色环保措施的报道,体现出新一代代表、委员们积极节俭的风貌。
四、报道内容设置互动性强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一方面,两会是深入宣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好时机。站在人民立场,让人民意识到两会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便使新闻内容具有最大的吸引力,让公众更加重视两会,便更有利于政治思想的宣传。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报,是党宣传纲领、路线、政策的工具,是党的喉舌。但是,《人民日报》除了践行“舆论引导”和“意见主导”的传统价值之外,打破了在长期的宣传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基本报道模式,即以会议新闻和政要报道传递党和政府的最新动态,以理论文章和社论等方式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人民日报》同样是人民意见的传声筒。运行反馈机制,畅通反馈渠道,注重百姓视角,基层声音,是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代表委员日常履职”、“中国梦,我的梦”等栏目贴近百姓生活,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亲和力与公信力。“我替网友问代表委员”,“对话两会”,“代表委员问部长”栏目从2013年3月4日至3月12日一直是“两会特刊”中11版或12版的固定品牌栏目。
五、报纸排版体现出海报化、网页化的特点
面对网络新闻门户网站对越来越多的网民阅读方式的改变,在2013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中,“两会特刊”的排版设计体现出清新简洁,连贯通畅的视觉感受。这得益于一个小细节,每一个栏目的边框都从原来的矩形设计成了椭圆矩形。“两会特刊”是《人民日报》在两会特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一般是从第五版到第12版共分8个板面的内容,这占据了《人民日报》一半的版面(共有24版),甚至可以单独成册。第一期第一版的排版俨然成为杂志的封面样式,正中央是一张“海报”标题——人民大会堂内部局域图作为背景,海报最上边是两会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政协会议的会徽;海报中央是标题“今年两会怎么开”。围绕海报左下右三面的是“换届”、“方案”、“关注”、“报告”四大内容,各个内容的呈现又有深浅层次分明的色块分割,呈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从具体的范围来看,每一大块的内容都呈现出窗口化的特点。例如:“海报”左侧“换届”板块,但看这一个内容,它的排版就像一个网页窗口,只不过没有标题栏、菜单栏罢了。
六、印刷版应吸纳网络的相关信息表现形式,如采用二维码实现报网联合
《人民日报》应该采用二维码扩展有限的版面空间,实现印刷版和人民网联合的组织形式,将超链接移植到纸面上。此外,要有不同的新闻团队负责不同平台的新闻内容,让报纸读者和网民看到不同的新闻内容。在手机终端,安卓系统上应用的“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分为新闻、关注、读报、微博四大板块,其供搜索的新闻与评论均能在当天的报纸上找到相关的内容。笔者以为,要形成印刷版与网络版内容分立,走印刷版重评论,网络版重新闻的道路。而非直接照搬,将电子版就当成网络版。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阳师范学院spcp招标项目(ZB-2013-2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志朋,男,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王正鹏.报纸突围——数字时代传统媒体变身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5] 林江,冯玉明.中国报业发展报告2007[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张金岭.当好读者的新闻“秘书”——关于两会报道的几点感想[J].青年记者,2011(12).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