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之首,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大报,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内容为王”时代色彩仍没有减退,但随着“读图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版面的形式也越来越不容忽视。一份优秀的报纸是由其内容和版面形式共同来决定的,二者不可偏废。报纸内容质量的高低、版面形式的丰富以及灵活程度,影响着这份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版式设计来探析《人民日报》的版面风格,为《人民日报》今后的编辑工作以及生存发展开辟新的视觉。
关键词:《人民日报》;版面形式;探析;版面风格
引 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媒既面临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人民日报》也不例外。如何使纸媒更好地迎接挑战,绝处逢生?突破新媒体所带来的重重险阻,并在保持自身的优势下,不断创新,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是传统媒体不断探索的课题。
报纸的内容及其版面形式同等重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脱离两个中的其中任何一个,这份报纸是仍然没有长久的发展前景。报纸的版面内容固然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版面形式很糟糕的话,其寿命必短。同样,一份报纸的版面形式编排得异常夺人眼球,让读者一看就有想买的冲动,但其版面内容很劣质的话,那种依靠异常夺人眼球的版面形式,也会在时间的检验下被人们所抛弃。所以要经营好一份报纸,就必须保证其内容质量的情况下,同时还要注重版面形式的编排。在做好深度报道、利用评论发出声音引导舆论,这方面让新媒体无法企及;在版面编排上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但在稳定中也要有所变化,让读者保持新鲜感。这样的一份报纸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党委机关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在中国都是位居第一的。它肩负着党、政府、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既要代表党和政府发声,认真做好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等的宣传工作;也要替人民群众发出声音,反映出人民的心声。既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也要敢于针砭时弊,弘扬民族精神。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新闻事业开始走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道路。《人民日报》也参与了市场化竞争,在自负盈亏的背景下,报纸的销路对报纸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不错的销路正是由报纸的内容及其版面形式共同来决定的。
一、《人民日报》的基本情况及其指导思想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党委机关报,已历经60多年的发展。长期以来,日报都已庄重严肃、朴实大方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内,肩负着喉舌作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对外,担当者做好交流窗口的重任,向外展示我国形象。
(一)《人民日报》的基本情况
《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刊于河北平川县,开始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2月,迁入北平,当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创办了海外版,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997年1月1日,创办人民网,运用中文(繁体、简体)、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彝文、哈萨克文、蒙文、朝鲜文、阿拉伯文、俄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和英文等14种语言文字15种版本网站,拥有读者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6-1997年,《人民日报》开通电子版。
《人民日报》为对开报纸,每个版宽39cm,高56cm,其面积是印刷报纸的四分之一。经过60年来的发展,《人民日报》发行已经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达230万份。跃然成为中国第一大报,更是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
(二)《人民日报》创刊以来指的导思想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接见《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中谈及了党报作用和任务。毛泽东说:“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①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关于《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讲到:新闻工作是党和人群众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党依靠它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又依靠它把人民的一切活动、情绪反应上来,帮助党了解情况②。无疑,毛泽东和刘少奇的这两次谈话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新闻界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③”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国误民。”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说:“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对现阶段我国新闻界的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纵观历届领导人关于新闻界的讲话,新闻工作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对于作为党报之首的《人民日报》来说,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报纸,更是人民的报纸,始终肩负着对党、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重任。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