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绕主题设置议程,寻求舆论的最大公约数
此次集成报道持续时间长、报道节奏紧密,每天都有相关内容呈现,加上41家媒体联合行动,议程设置的显著性不言而喻。
从2013年8月11日以《三北工程建设进入“啃硬骨头”阶段》等拉开了“地球绿飘带”报道序幕,到《山西右玉:60年19任县委书记接力种树》(8月16日)、《“树疯子”刘显:青山绿在心里》(8月21日)及《“环京津挖树带”:大树倒卖生意旺 小苗圃“漂白”做掩护》(9月3日)等。纵观报道的议题,有介绍工程建设现状、有分享工程成就与经验、有聚焦造林人艰辛与坎坷、更有鞭挞毁林贩树现象,但都紧紧围绕着一个大主题——“美丽中国”建构议程。分派于各个地区的记者都依据主题进行构思,每一篇报道都着眼于“三北工程”进行深入挖掘。
媒体对报道议题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媒体通过对各种新闻事实的选择,影响着公众的认知[2]。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在此次报道中确立了设置话题的主导地位,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意见领袖”,在众声喧哗的受众舆论场寻求最大公约数。例如在社长李从军领衔的采访组撰写的长篇通讯《“三北”造林记》刊发之前,“地球绿飘带”活动已开展了一个多月,发稿70余篇,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也为舆论埋下了伏笔。直到9月25日《“三北”造林记》以“洋洋万言”之字并配发了8帧图照“重磅来袭”,气势恢宏,展现了我国“三北”地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改变恶劣生存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奋勇克难前行的画卷。其立意高、文风实、布局好、语言美,由点到面深化了“绿色中国”的主题,在受众中引起了轰动效应,无可争议地成为了舆论的“风向标”与“导航仪”。
《树贩子疯狂倒树成产业——河北围场毁林调查》的后续报道也是一个典型例子。8月14日,新华社不漠视舆情、不回避监督,发表了通讯《树贩子疯狂倒树成产业——河北围场毁林调查》,社会反响强烈。在播发后的第2天即8月15日,新华社又迅速发表了消息《河北围场毁林调查后续:林业部门进驻围场县深入调查》一文,表示河北省林业厅将会立即着手,严肃、认真查明事实真相,对查处的非法乱采滥挖、非法运输大树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身处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媒体的稳压功能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华社正确有力地引导舆论,不迎合偏激情绪,善于利用受众注意力抢先报道时机,使舆论气场越来越强。这种处理方式富有启示,值得回味。
三、行进式呈现报道,纵横拓展中传递感性
“地球绿飘带”前方采访报道组横跨了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穿行了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行程几千公里,一路行进一路呈现。新华通作为集成服务的平台,实现了直播式发稿、视频音频迅速后期剪辑,全景式地展现每一步行进过程。
“三北工程”的伟大进程固然体现在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维护了生存空间上,但新华社记者在报道时,更多地将其融合在了造林人的命运变迁之中。以一个个鲜活人物为主线,每到一地,每遇一人,就根据此地此人特点作为支撑进行报道,并以时间空间纵横拓展传递感性,避免陷入空乏概述中,从而使新闻作品更具生命力[3]。
通过记者的呈现,我们看到了:陕西定边农民石光银30年前为了承包3500亩沙地种树,卖骡子卖羊,如今他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是“全国治沙英雄”;当年穷得卖羊羔换树苗的内蒙古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现在拥有6万亩林场,并正在兴建沙漠生态园旅游区,生活富足;双腿骨折,在炕上躺了两年的宁夏彭阳青年农民李志远,爬到山坡种树10年,居然重新站立在大地上……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造林英雄形象的展现,不仅引导受众追忆了治沙英雄们直面黄沙肆掠、沟壑纵横土地时的孤注一掷,也描绘了现今他们看着广袤林带、郁郁葱葱的内心满足。由此可见,新华社记者是以双向拓展的视角切入,不仅横向采访了位于内蒙古、陕西、宁夏等不同省份的几十位造林英雄,还纵向深入挖掘了各个造林英雄们的历史故事、命运变迁。
在记者的刻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场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传递着感性。比如《“三北”造林记》的开头就这样描写到:“满斟烈酒的七只土瓷大碗,高举在七双粗糙大手中,七张古铜色的脸凝如泥塑。黄沙扑面,白日惨淡。‘死也要死在沙窝里!’头扎白羊肚毛巾的壮汉一声大吼——‘这事干成,就没白活这一遭!’酒碗相撞,一饮而尽。空碗摔在脚下,碎片八瓣。”这段情景再现,仿佛让受众穿越了沙漠,能够感受到造林人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甚至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
四、总 结
新华社“地球绿飘带”大型集成报道,多媒体集成与新媒体互动,围绕主题积极引导舆论,行进式报道一路传递着感性,开展得有声有色。向读者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坚定不移的决心,展现了我国“三北”地区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改变恶劣生存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奋勇克难前行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奋朴实、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与英雄气概。
参考文献:
[1] 李俊,周劼人.新闻集成报道的新思维与新尝试[J].中国记者,2013(1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