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是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35 周年。从8月11日开始,新华社以“地球绿飘带”为主题,推出了为期2个月的媒体联合行动大型集成报道。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采用了多媒体集成与互动的形式,围绕主题开展议程设置,将35年来“三北工程”的成就和经验、“三北”人民生态建设的艰辛努力和命运变化行进式呈现,镌刻着“三北”造林的历史。
关键词:新华社;“地球绿飘带”;集成报道;行进式报道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以下简称“三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35年来,“三北”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以“三北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实现“三北”地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筑起了中国的“绿色长城”。“三北”地区面貌、林业面貌、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有效带动了全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
2013年是“三北工程”启动实施35周年,从8月11日开始,新华社推出了为期2个月的“地球绿飘带”媒体联合行动大型集成报道,采访组深入“三北”,一路行进一路呈现,共发表文字报道100余篇、新闻图片500余幅、视频近50个。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大型集成报道既有立意高远、气势磅礴的论述,也有朴实细致、可亲可感的故事讲述;既有北方半壁河山的风景展现,也有造林英雄人物的细腻呈现。将35年来“三北工程”的成就和经验,“三北”人民生态建设的艰辛努力和命运变化融入,娓娓道来,传播效果远超预想。
一、多媒体集成与互动,“身临其境”看三北
由新华社发起的“地球绿飘带”大型媒体报道,联合了三北防护林所在地区的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 家报刊、网络等媒体也共同参与了此次报道活动。新华社以集成服务新平台——新华通为主要平台进行展示,同时还打通了微博、微信、客户端、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各类媒体资源。多媒体集成通过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呈现形式,Flash、3D动画等技术也运用到了集成服务中,形成了高效、立体的传播内容[1]。“三北”地区的山、水、沙漠、草原、植树英雄等都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受众眼前,使受众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三北”的风土人情。
此次报道不仅最大化利用了新媒体资源,还打通了线上线下,使受众与媒体全方位交互创新。新华社“新华视点”、“中国网事”、“我报道”等微博、客户端的开放,让受众参与其中,主动地进入到了新华社设置的各种议题中,同时,受众的反馈也为新华社的报道提供了新的议题。受众在“吸引—参与—反馈—再传播”过程中,使传播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例如新华社微博就有网友爆料称“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一些乡镇有人乱砍滥伐”,记者立即前往,通过暗访发现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有大批树贩子以贩卖古树进城牟利,云杉、桦树、油松等原生树木源源不断地被倒卖到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城市,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林业局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规定,从而使振聋发聩的《树贩子疯狂倒树成产业——河北围场毁林调查》一文呈现在受众眼前。其他网友的留言也印证了记者的调查:“在围场,树贩子上山专拣树形好的挖,再用车源源不断运走牟取暴利!更可笑的是,山下路边的牌子上赫然写着‘防沙固沙绿化工程’!”同时,新华社的报道也为网民提供了议题,引发网民互动思考,有网友说:“看完石窟守护员热合曼?阿木提的采访报道后,我想每年生日的时候种一棵树,这样绿色会越来越多。”新媒体的排列组合,不仅仅让受众与现场记者一样感同身受,更重要的是新华社与受众分别形成了PGC与UGC模式,这两大模式的交互,使新华社与受众之间并不是传者与受传者的关系,而是自媒体时代的欣赏与互相欣赏。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