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轰动的启示
(一)舆论引导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传播规律
首先,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只有关注社会,聚焦民生,传播学才能找到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动力。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我们的媒介机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建设和谐社会,重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成为新的执政理念。另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进入所谓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人人都有话语权,原来的主流媒体垄断被打破。媒介机构,包括电视媒介,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民生,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状况,央视推出的《你幸福吗》《时间都去哪儿了》等就是契合百姓的诉求和愿望,切合时代的需求,所以才引起轰动。
其次,从新闻传播规律来看,必须重视受众。这是舆论引导要产生预期效果的关键之一。新闻媒介不是万能的,受众不是被随心所欲影响的“子弹”,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会自主选择信息。新闻节目必须处处以观众为中心,充分考虑观众对信息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更多地展示事件真实的过程,让观众自主地将其中所传达的信息消化吸收,产生个性化的结论,而不是给观众一个结论。这种不居高临下、不说教的节目能够减少观众的怀疑与逆反心理,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增强观众的认同感,提高舆论引导的活力[5]。
(二)发挥电视传播的优势,加大节目策划力度
“第四媒体”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使其迅速崛起,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但传统媒体自身的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新兴媒体取代,至少短时间内如此。据统计,传统媒体仍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电视媒体的受众人数仍然高于网络媒体。电视集视觉、听觉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刺激人的全部感官系统,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6]。将电视的媒介特性融入电视节目的策划之中。
电视节目的策划要从舆论导向的受众出发,即从社会民生热点中甄选,而不是抢头条,更不是特意制造某个新闻事件而策划。题材选定之后,导向者不能满足于浅层次的传播,要将题材向纵深方向挖掘,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不仅让受众了解事物的外在现象,而且深刻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
(三)建立与网络媒体的联动机制
互联网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已表现出了不可阻挡的强劲势头。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是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聚合力,这是未来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兴媒体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改革与发展的有力推手[7]。
一方面,电视媒体可通过网络扩大视频的传播,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选题要往多角度、多层次的纵深方向发展,可利用网络开发更多相关的节目,形成传播的合力。如《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春晚上直播之后,微博上又展开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话题讨论,引起上万网友参与讨论,将此话题再次传播给更多受众,引发更多人关于亲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论导向效果[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2] 春节最难忘:时间都去哪儿了 父母已经变老[OL].新华网,2014-02-07.
[3] 潜逃三年抢劫犯被“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投案自首[OL].腾讯新闻,2014-02-24.
[4] 张迈曾,李明德.导向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吴玉锋,于蓓,黎向农.从“你幸福吗”谈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J].声屏世界,2013(4).
[7] 李彬.大众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