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前沿声音>>编采探索

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求新求变

刘  扬

2014年07月01日16:21        手机看新闻

随着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触网”已经成为一大趋势,网络版、iPad版、微博、微信,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传统媒体试水全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内容迁移,将传统的内容产品网络化、移动化,而是基于移动端的内容再造。在这样全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中,深度报道被赋予了一些新功能,值得媒体人更加重视。

长期以来,深度报道被看作是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调查性报道,其数量及质量被看作一张报纸能否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因此,无论“纸”这个载体存在与否,深度报道依然是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各种新媒体、新渠道的出现为记者提供了一个捕捉新鲜事物、联系各方信源的快捷有效的途径,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知天下事”。恰恰是这样,让记者进入现场才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网络时代,大量的信息远远超过了人们的经验范畴,碎片化的信息也常常使人们感到更加困惑,这就需要专业人士亲临事件发生地,全面地报道事件并提供合理的解释。而不同媒体的不同的记者,即使去同一个现场采访,由于角度不同和思考深度不同,很有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形成各具特色的报道。

报纸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产品,而新媒体却是如此个性化的媒体。新媒体提供的技术给了受众充分的自主权,因此,要在全媒体时代做出吸引人的调查性报道,就必须有把受众当成用户理念的转变。媒体追求的不再是让公众“看”我、“听”我、关注我,而是请受众参与进来,一起让内容产品更丰富。

那么,传统媒体用什么来吸引受众参与呢?你有我有人人有的常规新闻难有磁力,只有个性化的独家报道才能吸引受众有针对性地参与。深度的专题报道可以很好地发挥这样的作用,《纽约时报》多媒体专题报道《雪崩》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发表6天收获了290万次访问量和350万浏览量。

尽管报道可以无限地接近真相,但不可能完全还原真相,因此,一些更加了解真相的受众,可以在报道发布后进行补充、提供更多的证据,让公众了解的情况更加接近真相。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利用好受众,让其提供“拼图”中所缺少的那一块,不仅节省人力成本,而且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让公众帮助“拼图”,使媒体与用户以及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维持关系,从而使用户对媒介产品形成信赖感与依赖感。同时重视用户生成内容,及时给用户以反馈,告知他我们或应用、借鉴了他提供的内容;或者建立互动的平台,让读者可以表达他对文章内容的看法以及对媒体的意见等,创造多样的方式让用户在阅读报道时有一种参与感和主体感。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