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整与机遇:网络化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早在2001年,学者童星就已明确表示:“网络社会是一个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5]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逐渐成为媒介与社会的中心,媒体和受众产生的各种信息生成了内容丰富的大数据,亦成为当下利用其掌握受众行为的重要依据所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廖圣清教授在强调了大数据、公共传播构筑的中国传播研究面临的新环境、新内容的同时,指出“受众自身形成的大数据,成为社会计算的重要资源,成为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准确把握受众及其社会行为、传播效果的重要依据。而这种新型研究数据、资料,对中国传播研究而言,调整与机遇并存”。
显然,在众多学者的讨论中这个问题也得到了不同维度的回应。《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张国涛博士在以生动的案例向学者们展示4K云电视到来的同时,以“媒体行业的丛林法则”概念深刻地指出传统电视要想重新回归过去媒体中心的地位,就必须在建立云电视的基础上以用户使用为中心。还有不少学者立足当下受众心理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认为对受众心理的充分研究和掌握将有利于对受众行为的分析,而其发布、接收、传递信息的行为也将对信息传播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对网络海量信息的精确把控和受众行为的科学分析,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网络文化,填补网络环境中高质量信息的空缺,更能在大量可用信息中与用户高位嫁接,重新凝聚碎片化认知,实现网络社会的华丽转型。
可见,当前网络化社会处于转型期与发展期并存的攻坚时期,既面临着网络内容非原创、同质化竞争和版权保护等问题,也享受着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信息便捷与知识扩充。此次传播年会形成的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青年学子提供了学术对话平台:将当下网络社会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考量,以社会的网络化发展为最终研究取向,透过现实语境下新旧媒体力量的博弈,在展望网络化社会下未来的发展前景的同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隐忧。正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范文德教授所言,当代网络传播渠道的出现与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同时也使得社会舆论的发展与走向变得更加复杂。
而“不管将来媒介格局如何变化,国家办的主流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状态恐怕不会有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国家长治久安,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讲,都需要主流媒体引导整个社会舆论”[6]。因此,在相当长的未来的网络化社会中主流媒体占据着一定的话语权。当然,网络媒体在达到内容原创与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网络文化、构建当下社会文化。
(李春雷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曾娅洁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学术对谈:中国、传播与网路社会[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1).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7.
[3]喻国明,苏林森.中国媒介规制的发展、问题与未来方向[J].现代传播,2010(1).
[4]陈力丹,毛堪文.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J].新闻记者,2014(1).
[5]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1(9).
[6]高长力,胡智锋.需求与引领:传媒生态与监管服务之变——2014年《现代传播》年度对话,2014(1).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