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全球媒介更加紧密地融合,而浸润于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网络生态环境亦呈现出了不同的现实境况。本文基于中国传播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尝试以多维度的视角对学者们有关中国传播生态境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还原式的梳理。并在网络海量信息的精确把控和受众行为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对调整与机遇并存的网络化社会予以未来展望。
【关键词】网络化社会;中国语境;发展趋势;会议综述
学者曼威·卡斯特曾说“中国是个网络社会,因为她处于全球性的相互依赖之中,同时,中国又建立在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之上。互联网与移动传播网路在中国是新型社会关系和组织形态形成的基础设施”[1]。由其构成的当下中国社会,不仅塑造了中国独有的社会文化,亦带给人们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更多思考。中国传播学会2014年年会暨“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于4月19日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传播学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了此次年会。围绕“新媒体与社会治理”的主题,主讲嘉宾和与会人员就新媒体社会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不同角度的深入探析。在8个组的小组讨论中,学者们分别就“乡村社会政治传播”“新媒体治理与管理”“新媒体与社会稳定”“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认同”“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其论文和发言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显示出多学科的理论交叠与研究思路的创新性独特性。笔者试图以多维度还原学者所论,对此次传播学年会研讨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一、现实语境下中国传播生态的境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新生力量急速发展的同时正改变着当下中国社会格局,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媒介文化。传统媒体急需转型,而新媒体在迅速膨胀之时亦需停下脚步检省自身,学者们就当下中国媒介生态环境问题各自展开了主题鲜明的发言。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卫东教授赋予了传播学以“第二哲学”特征,并由此认为在当下专业学科界限模糊,传播学问题的研究需要从问题研究转向秩序建构的研究,以平台的方式连接社会、国家和民众。在梳理中国传播学发展现状之后,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尖锐地指出网络时代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交互传播、沉浸传播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传播学理论的思考与创新,而作为传播学人则需要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顺势而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不断发展、变迁中的传媒角色,在总结了媒体角色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媒角色既是给定的,又是可以设计、养成和建构的。它必须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社会的期待,结合时代特征和特殊语境,不断审视和评估传统角色、设计和建构新型角色,从而与社会、与时代互动互助、共进共演”。这些对于学科发展本身的思考既启发了在场的学者,亦使得新闻传播学科各要素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对于新旧媒体当下的发展现状,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生动地将传统媒体比喻为夏日阳光下的一块冰,在平台价值、行政级别价值、网络价值、卫星覆盖价值和国有事业单位价值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而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新媒体却正以如日中天之势迅速发展。为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孙玮教授坦言:“互联网等新技术变革支撑的传播实践,正在改变当前人类社会的基本逻辑,各种领域的社会关系进入一个持续的重塑过程,这致使传播实践渐渐地以各种方式从社会边缘走向核心。”技术变革之下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而其传播内容也同样经历着变革。“每一种形式的运输都不只是简单的搬运,而且涉及发讯者、收讯者和讯息的变换和转换。任何媒介的使用或人的延伸都改变着人际依存模式。”[2]正如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许正林教授所指出的,科技的发展使民众不止是信息的消费者,相反,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普通民众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想以最简短、快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人,网络民意由此走进现实,呈现出对现实的干预能力。然而,在网络成为个人民主意见表达平台的同时,也充当了民众发泄不满的有效渠道,在热点事件中大量的网络舆情背后所隐藏的消极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此可见,完全依附于传统媒体报道的时代已然褪色,新媒体以其强烈的替代性依存理念影响着当下社会。借学者波斯特的“信息方式”概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旦教授提出“当下的网络化社会,实乃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以往媒介功能的扩大”。他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镜像,而重新理解新媒介,理解网络社会,才能引领我们看到不同媒介交错下的新社会关系。上海大学郑涵教授、赵为学博士以欧美传媒产业制度转型危机为切入点,指出“在当代全球化、文化传媒化、传媒数字化的时代语境中,传媒产业无疑是最重要、规模最大、覆盖面极广的文化产业”,唯有保持多元权利的有序博弈,不断提高社会传媒参与的竞争性传媒版权集团和传媒公共服务体系的互动,才能保证传媒产业的欣欣向荣。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