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7期

移动入口之争与再造式媒体融合

陆小华

2014年07月15日14:21    来源:新闻与写作    手机看新闻

6月中旬,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相隔一天分别举行仪式,郑重发布了冠以各自名称的新闻客户端。这两个新闻客户端的共同特点,至少包括,都强调是其品牌下的总客户端和入口,都表明要集中其新闻资源和其他资源运作这个总客户端。这是政策强力推动媒体融合大潮中,中央主要媒体集团的最新举措;这也为《新闻与写作》本期策划的专题,提供了新的例证与注脚。

是否要媒体融合,学术界与业界曾经有多轮讨论,争论中不断求得新的认识。而媒体融合也终于从十多年前学者的讨论话题,变成五年前业界各领导者焦灼的问题,变成今天政治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与政策取向。在这样的进程中,人们对如何推进媒体融合的认识,也逐渐深化,从潜台词是传统媒体要利用新媒体工具的利用式媒体融合,终于走向要以移动互联网式的思维对原有的生产方式、分发方式和需求对接方式进行重组的再造式媒体融合。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概念一样,随时间与场景不同,其所指不断变化。400年前现代报纸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出现,其所形成的以定时、定向、定量、分类、选择五个关键词为特征的工业化的传播方式,是比作为产品形态和内容载体的报纸影响更为深远的工业革命的产物。与之相应的,是内容产品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大规模提供的生产方式,因而,也相应产生了传统媒体组织的内在结构与运作方式。其后出现的广播、电视,总体上是继续沿用以定时、定向、定量、分类、选择五个关键词为特征的工业化传播方式,以及标准化生产、大规模提供的生产方式。

可以说,100年来以广播电视出现为代表的第一次传媒革命,改变了传媒的内容产品形态与载体,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媒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以基于传统互联网的新媒体为代表的第二次传媒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内容产品形态,也催生了以所谓UGC为特征的新内容生产方式,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与需求的对接方式。这也正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形态为代表的、正在推进的第三次传媒革命正在发力的所在。

着眼于未来观察,可以说,相对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新的一系列颠覆式变革,远远不是传统互联网的移动化。在这样的变革中,人的社会关系表达与维系方式、社会结构、社会生产体系都在发生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深刻甚至是颠覆式的变化,人的信息消费行为、需求心理等等必然相应发生深刻变化。

今天的传统媒体,面临效率与需求两个约束的挤压。所谓效率约束,是指传媒组织形态的科层结构,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样的软组织、轻结构相比,过于繁重而低效;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在内容为王的理念与追求背后,是对生产成本与生产效率的不敏感。所谓需求约束,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大量出现,使能够满足人们细分需求的产品获得了好的体验,这进一步催生人们需求的超细分,从而使得标准化生产、大规模提供的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显得过于粗疏,与人们需求类别与需求心理之间的匹配度过低。

从这个眼光看,移动入口之争的背后,是寻求需求对接方式变革,是寻求提高需求匹配度。而这不过是正在进行的再造式媒体融合的一种表现而已。

(作者系新华社传媒专家、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