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4年5月下

写新闻要讲好故事

李昌文

2014年07月28日08:18    来源:青年记者    手机看新闻

习近平在去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还特别用了一个很群众性的语言,叫要有两把刷子。“两把刷子”是一个方言,就是有能耐的意思,我还特地查了查,在古代“刷子”就是指毛笔,形容一个人文章写得好、有文采就是有两把刷子。去年11月他又在一份信息专报(刊载《一对农民父子的油菜科研梦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上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中国记者讲不好故事,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刻板套路,我揣摩着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意识到新闻传播的技巧性和效果不佳的问题,所以他才一再强调写新闻要讲好故事。

新闻学者李希光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我的理解是,好新闻,就是把故事讲得精彩。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在于讲故事。故事讲精彩了,新闻就精彩了。同样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有的记者写得精彩,大家看了说好;有的却写得苦涩呆板,编辑改来改去还不成器,区别就在于讲故事的意识和能力上。

做新闻的一提到讲故事,自然就会想到《华尔街日报》。这份报纸是美国最大的财经报,精于讲故事,通常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这个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华尔街日报》并非“讲故事”的祖师爷。早在2100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就开创了一套崭新的讲故事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他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

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秉承了《史记》笔法,以故事的形式写新闻,但不知道从何时起,新闻成了目前的这种讨厌的模样。“走转改”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用故事讲述新闻就是“改”,它必将成为新闻回归事实本位的一种新取向。普利策评优秀特稿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优秀的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在我们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但是你仔细看,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举例子(导语)+过渡+新闻主体”的模式,至于“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或者与报道的主旨内容是否紧密相关,则不去过多考虑;有些举的例子很好看,占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喧宾夺主,反映的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力量。我可以说,这也是新闻的“八股”,是一种新闻写作的“新八股”现象。它比一般的主题报道好看,但是看上去虽然生动形象,却毫无生气,没有吸引力。它并不能使受众产生体验新闻的快感,只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甚至会使人产生厌恶感。

新闻报道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记者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记者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和人文情怀。

有一本小刊物《故事会》,当年风行全国,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引车卖浆者皆喜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是讲故事吸引人、感染人的。老乡莫言在瑞典文学院曾发表演讲,题目就是“讲故事的人”。后来我看他的演讲稿,全篇8200多个字,一气读完,饥饿、苦难、人性是他演讲的主旨,他的坦诚和忏悔,他讲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

星云大师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我认同凤凰集团刘长乐的一句话:媒体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可能以赛跑来比喻传媒的竞争,只能用舞蹈比喻。因为赛跑是靠体力和速度,舞蹈是讲究平衡、重心、感觉和审美。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