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披露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任职8年敛财20亿元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报道称,“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犯罪,依法对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制片人田立武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郭振玺在央视工作了22年,曾担任央视财经频道和广告中心两大核心部门负责人。不仅在央视,在整个电视界都算得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至于其敛财之道,也是红黑通吃,具有典型性。“在央视,人们都知道郭振玺的牟利之道:即左手用‘3·15晚会’打压企业、右手靠‘年度经济人物’拉拢企业,形成了独特的红黑敛财术。”另据报道,与郭振玺一同接受调查的,除了制片人田立武,还有财经频道另一位制片人王世杰,以及财经频道的某年轻女主持人和某女编导。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此前曾专门制作了一期打击新闻敲诈的节目《记者站的秘密》,对中国经济时报社郗永丰等人多次利用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进行披露。郗永丰等人手中掌握的媒体资源虽没有央视的影响力,也没有“3·15晚会”和“年度经济人物”这样举国关注的“黑榜”、“红榜”,但并不影响其利用媒体资源实现“红黑敛财术”。所谓“红”,就是通过正面报道和各种变相广告等有偿形象宣传方式从被宣传对象处敛财,所谓“黑”就是以舆论监督、曝光负面消息等为由向被报道对象勒索财物。
很多时候,媒体和公众在批评权力滥用,声讨权力寻租,呼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时,都习惯把焦点对准政府机关单位的公务人员,认为他们手中掌握着行政资源,以为只有这些公务人员才有资格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才“配”成为腐败分子。而新闻记者常常被视为弱势群体,不仅经常过着奔波劳碌、寝食不安的采访写稿生活,而且往往因为采访揭黑而备受皮肉之苦。
事实上,媒体、新闻人群体都早已出现了“社会分层”和“两极分化”。一部分缺少行政资源的媒体和掌握较少媒体资源的记者确实要靠辛苦打拼才能换取仅能谋生的薪水,而一部分有行政靠山的媒体和手握媒体资源富矿的记者,则可以利用手中的媒体权利轻而易举地实现发家致富,步入“成功人士”的行列。这些媒体和媒体人或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敛财,或靠发关系稿、人情稿、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以及各种排行榜、年度人物等新闻、公益活动牟利。他们成了新闻行业的害群之马。
在新闻媒体的腐败中,有两类媒体值得警惕。一类是那些掌握重要行政资源的媒体,他们比一般社会和市场化的媒体更有寻租和变现的资本与资源优势。另一类是那些完全市场化,而主管部门又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善的媒体。这类媒体习惯于在市场大潮中饥不择食,靠违规操作换取眼前利益,甚至饮鸩止渴,专靠坑蒙拐骗获取非法之利。如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吊销报纸出版许可证的中国特产报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中,从现有已查处的案例来看,也有两类人极易成为案发“重灾区”。一种是手握媒体资源管理大权的人,如央视财经频道总监郭振玺,还有此前重庆电视台原台长李晓枫等。另一类是直接与企业、证券公司等经济部门打交道的财经记者,也往往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而“率先”成了腐败分子。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今年3月底通报的8起典型的新闻敲诈案件中,直接涉及财经、证券、金融记者的除了中国经济时报社郗永丰案外还有4起。这些财经记者涉及腐败案件,金额巨大。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打击治理腐败问题,那些腐化堕落的媒体不应该成为打击治理的盲点,那些利用媒体资源和新闻权利非法谋私,严重危害社会,损害新闻人形象的人员也不应该成为被忽视的对象。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