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4年·第7期

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媒介与知识沟

张梦云

2014年07月29日09:15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普通受众带来更多参与的机会,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新媒体将必然带来知识沟的弥合,但是现实生活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知识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相比于新媒体,弱势受众接触更多的仍然是电视媒介,因此,电视媒介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新媒体技术对引导受众缩小知识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字鸿沟;知识沟;新媒体语境;电视媒介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进入以网络技术、无线移动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然而现阶段,新媒体在带来生活新体验的同时,却没做到全民共享,不同受众之间形成一定差异。电视媒介受众也在新媒体冲击下发生变化,可以顺利接受和使用新媒体技术的受众逐渐向新媒体分化。

一、数字鸿沟与新媒体知识沟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通过对《芝麻街》等节目的实证分析,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中阐释了大众传播与知识差距的关系,认为大众媒介的广泛运用使得在社会中流通的信息变多,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加容易获得信息,导致虽然社会信息总量在增加,但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知识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引出了关于知识沟(Knowledge-gap)的假设。与知识沟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数字鸿沟”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指“信息拥有者”和“信息非拥有者”在获得互联网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高度开放,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移动电视、触摸媒体、SNS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等新媒体成为关注焦点,新媒体与知识沟现象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尝试把数字鸿沟和知识沟两大理论框架结合起来,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予普通受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这对弥合知识沟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有学者在现实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韦路和张明新以美国的一个全国性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知识沟和数字沟进行量化分析,对三道数字鸿沟:接入沟(电脑和因特网接入方面的差距)、使用沟(电脑和因特网使用上的差距)、知识沟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此后,韦路和李贞芳进一步对新老媒体三道数字鸿沟进行研究,得出一系列结论:接入沟与使用沟对知识沟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使用沟的影响更为明显;新媒体时代,接入沟和使用沟扩大,并导致知识沟的扩大。在网络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有条件能够率先接触和使用新媒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经济阶层在新媒体接入环节上的“接入沟”。在对新媒体的使用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较倾向于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则倾向于媒介的娱乐功能,这就形成了不同经济阶层的新媒体“使用沟”。“接入沟”和“使用沟”差距的拉大造成了“知识沟”的拉大。

知识沟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区域城乡之间、同区域不同人群之间和东西部、沿海内地等不同区域之间[1]。由于知识沟与接入沟和使用沟因果联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接入沟和使用沟分析知识沟形成的原因。影响接入沟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经济实力和电信设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中城市居民占为72.1%,农村居民仅占23.9%,被誉为“网上商标”的域名浙江、广东、北京居于前列,分别占总数的24.2%、20.4%、10.5%,

而西部和内地省区绝大部分少于0.5%,另外,网名职业结构中,学生成为主力占26.8%,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企业职员。另外,手机网民已成为网民主体,根据 CNNIC 调查,使用 WiFi 网络的移动用户,在各类应用的使用率上均高于非 WiFi 移动用户,碎片化上网时间明显增加,其重要前提是电信设施的完善,这也无疑会拉大“接入沟”。“接入沟”必然会影响“使用沟”,此外,受众个体心理、受教育水平、职业等也会对“使用沟”产生影响,范戴克指出,一部分人能够熟练掌握高级数字技术,并将其用于工作和教育方面,真正有所收获;而另一部分人只能使用数字技术的基本简单应用,以娱乐为使用目的。基于这样的假设,他突出强调了电脑网络的多用性。正是这种多用性使得人们使用它的方式千差万别。

新媒体的接入和使用较之传统媒体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之社会大环境:我国贫富分化严重,与之相对应的是信息贫富分化。各阶层新媒体消费能力差异较大,同时受教育水平也制约着新媒体的使用情况,经济差距和知识差距互相作用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些客观因素使得新媒体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弥合知识沟,反而在实践中扩大了知识沟,近年来高校农村学生比例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

二、新媒体带来的电视媒介受众分化

八、九十年代,看电视是种家庭仪式,电视机在客厅占据重要位置,看电视成了绝大多数家庭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从电视上获取的知识逐渐弥合,而新媒体时代尚未到来时,知识沟上层人群也还未拉大与下层的距离。

然而,随着新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有条件接入新媒体,并且掌握新媒体技术的电视受众开始渐渐远离电视,但是仍有一部分受众因为在接入和使用环节遇到阻碍而停留在电视机前,王广生对中部留守农民的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接触的媒体95%以上为电视,比例远高于其它媒体。全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曾开展过一项全国城乡老年人闲暇活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看电视始终占排名前列。另一方面,来自CSM 媒介研究的数据显示,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的大学生占90.6%,选择手机的大学生占78.8%。由于终端渗透率及快捷性限制等原因,选择电视的大学生只有 28.9%[2]。另一份CSM媒介研究数据表明,从受众跨媒体使用类型在分级城市中的分布特点来看,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越高,受众跨媒体使用的开放性、组合性越强。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受众的媒介使用越多样,越能体现“新”、“旧”融合的开放性。开放型跨媒体使用者的比例从一线到四线城市逐级下降,而疏离型和传统I型的受众比例则呈现反向的逐级上升如表1所示[3]。可见城市越发达,受众除了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外更可能选择新媒介。

表1 跨媒介使用类型在各线城市中的分布(受众比例%)

通过对比电视受众分化特点和知识沟两端群体的分布,可以发现,在电视媒介受到新媒体冲击时,选择偏向新媒体的受众往往处于知识沟的上层,比如大学生、城市居民、发达地区居民,因为他们接入和使用新媒体的优势,所以他们更多地成为新媒体受众,而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居民、欠发达地区居民固守在电视机前,成为知识沟的下层。

从电视受众分化与知识沟两端群体的趋同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接触新媒介可以使受众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电视媒介往往存在这方面的缺陷,所以只接触电视媒介等传统媒介的受众与新媒体受众之间存在知识沟;2.除了受众通过客观努力接触和使用新媒介来缩小知识沟外,电视媒介应承担起提高其受众,即知识沟中处于弱势下层的受众媒介素养以及知识水平的职责。

三、电视媒介定位与缩小知识沟

虽然现阶段我们无法肯定各种新媒体一定比电视媒介优越,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新技术一定对旧技术有所发展。新媒体比电视媒介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高度开放的平台也给与了受众更多的参与机会,各种信息、思想、理念等在新媒体的作用下碰撞产生更大的知识力量。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几乎电视媒介所有有用内容都可以复制到新媒体上,所以,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不断体现,反映在受众方面则是新媒体受众往往比电视受众更有知识优势。

处于知识沟下层的电视受众除了通过改变经济实力或是通过教育增加新媒体技能等主观因素来缩小与知识沟上层群体差距外,我们还可以从传播学角度入手,通过完善电视媒介缩小知识沟,这一途径对媒介研究来说更具可操作性,受众自身的主观因素虽然也很重要,但其涉及的要素太过宏观,对于媒介研究来说难以实现。

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发挥在缩小知识沟方面的重要作用:1.电视媒介要做好受众调查,找准目前的主流受众,并通过分析受众知识沟欠缺的部分进行节目制作,以期填补空缺。2.电视媒介要积极与新媒体相融合,缩小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的距离实际上对缩小知识沟有着更宏观的作用,同时,电视媒介应该积极引导受众使用新媒介,现阶段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如电视节目邀请观众进行短信互动、微博互动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受众学习和尝试新媒体技能的愿望,对普及新媒体以及促进新旧媒体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对电视的外在影响并不像我们担心的那么可怕,新媒体的运用明显有助于电视摆脱传统的制约。它既增添了新的内容,又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快捷方便地接收、参与、回应节目内容的多种方式,这意味着节目制作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谁是节目的受众,以及受众的品位和喜好[4]。3.电视媒介不能忽略自身的社会价值,电视媒介在泛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要发挥正面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往往会带来信息混杂、管理无序等弊端,因为缺乏“把关人”,受众掌握的不一定是积极有益的,而电视媒介往往有这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受众面对各种信息的冲击,质疑信息可靠性时,电视媒介的公信力要比新媒体高。另外,电视媒介的可调控性使得电视媒介可以针对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传播内容,保证给予受众的是真正有利于缩小知识沟的。

新媒体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新兴事物也必然经历不完善的阶段,所以,现阶段电视媒介等传统媒介依然发挥互补作用,以更好实现媒介的社会价值。

(作者系: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萱.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青年记者,2011(9).

[2] 张天莉,郑维东.大学生媒介使用现状与电视舆论引导[J].电视研究,2012(6).

[3] 张天莉.不同层级城市 不同媒介使用[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1(2).

[4] 曹向阳,杨继耘.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分享到:
(责编:董慧(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