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全媒体时代纸媒民生报道应对策略探析【2】

——以大河报2013年以来绿城新闻叠民生新闻报道为例

李 欣

2014年08月26日11:18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探索二:激活读者资源,靠策划进行互融互动

在大河报新闻热线平台,偶尔会有这样的线索出现:“我喜欢养花,想给大家说说养花的诀窍。”

大河报的百万读者来自各行各业,其所长五花八门。如果有人能拿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参与互动分享,不但能让其他读者得到无偿的帮办服务,而且能借此增强读者和报纸的黏合度,提升大河报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和部分读者沟通,我们发现不少读者能人有通过媒体展示才艺的想法,希望借助大河报这个平台,使自身才艺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经过初步的摸排调查,我们对组建互帮团有了信心,并打算以招募的形式,让这些读者能人报名,组成帮办团队,通过不定期组织活动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帮办服务。

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中蕴藏的互动意识内涵颇为丰富:不仅传者和受众之间存在双向交流的互动传播,而且受众之间也存在信息往返的流动;在信息分享和使用的过程中,受众在互帮团中获得了如同置身朋友圈的感觉,其中既有信息的互动,也不乏情感的互动等等。

搭建互帮平台,促使读者互助

“前段时间,有一名民间养花高手兑先生告诉记者,几十年的养花经历使他积累了不少养花方面的民间验方,而他也愿意靠此无偿帮助那些喜欢养花的人。而在我们的城市,有不少像兑先生这样,在各个领域身怀一技之长的民间生活达人。他们有的擅长玩砚赏鱼,有的是教子高手……这些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生活绝招,总有我们普通读者用得着的地方。

“因此,我们打算借3月5日雷锋日为由头,从兑先生的公益诉求切入,邀请这些民间生活达人,组成大河生活互帮团,让这些生活达人靠自己的一技之长轻松助人,让读者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化解生活烦恼。”

3月4日,首篇稿件《欢迎加入大河互帮团 让生活更温暖》见报后反响强烈,不断有读者打电话报名加入互帮团,连邓亚萍的启蒙教练也报名加入。河南省户外救援总队、石佛艺术公社等甚至组团参加。

互帮团的成立,不但给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帮办人力资源,而且依靠互帮团组织的“大河公益课堂”也受到了不同读者群的欢迎。随着互帮团参与组织的活动越来越多,报名加入互帮团的读者也多了起来,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人加入了生活互帮团。

靠策划,让读者和报纸亲近起来

今年上半年,大河报绿城新闻推出了“让才艺牵手公益暨大河生活互帮团招募”“大河公益课堂”“探春季系列——为读者制作赏花、观鸟、挖野菜地图”“大河帮春节特别行动——帮环卫工免费洗澡”“大河生活互帮团母亲节特别行动”“端午节特别行动——互帮团达人帮你包粽子”“郑漂记忆 城中之村”等一系列策划,都在读者群中引发了很大反响,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和报纸互动交流的平台,让读者有了展现自我和释疑解惑的机会和空间。

我们之所以不断通过策划活动,强化和读者的互动,就是想靠此让读者多一些亲近报纸的机会。而和读者距离最近的民生新闻,更应该充当读者和报纸的连心桥、润滑剂的作用,靠组织活动经常进行互动,增强报纸和读者的黏合度,使得大河报的品牌影响力在大大小小的策划活动中得以彰显。

探索三:为不同的读者群“私人定制”民生新闻

大众传播时代已经变身为大众传播和分众传播并存的时代。当网络的分众化传播无孔不入的时候,传统纸媒也不能完全奢望靠一碗烩面就能喂饱所有读者,需要给不同的读者开小灶,进行“私人定制”。“雅俗共赏”,争取让更多的读者都喜欢,是不少纸媒追求的目标。但如果把民生新闻也往公众新闻方向去靠,问题就来了。因为过多兼顾所有读者的口味,会使栏目定位过于泛化,导致栏目做得不深不透,毫无特色,不但无法兼顾所有人,反而会失去大量的目标受众。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生新闻的信息流向并非一对一传播,对于都市报这种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分众化、“私人定制”并非目的,而只是手段。大众化与分众化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通过分众化的手段实现大众化的需求和目标。具体到民生新闻来说,就是要以多样化的分类、策划、活动满足广大读者多层次的需要、多类型的心理和多样式的需求。

为了让大河报绿城新闻的读者看到更为适合各自胃口的“特色菜”,从2014年3月16日起,绿城新闻开始推出“大河公益课堂”栏目。

这一栏目依托大河生活互帮团而组建。根据读者不同需求和不同读者的喜好确定公益课堂主题,并邀请对这一领域有实战经验的生活达人给读者释疑解惑,从而将不同爱好不同兴趣的读者黏合在一起。

比如,我们在春暖花开之时,邀请互帮团养花达人给喜欢养花的读者举办家庭养花方面的讲座。由于会议室空间有限,我们限定了50人的名额,没想到讲座信息见报当天不到上午10点,50个名额就报完了,直到第二天还有不少读者打电话咨询没报上名的能不能去旁听,甚至还有读者通过熟人找到我们的记者求情,“没报上名,能否去站着听听,保证不占用座位”。活动结束后,记者将郑州适合养哪些花、如何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在阳台养花等郑州市民不容易在书本、网络上获得的养花知识等写成稿件刊发,以方便那些没到现场但又喜欢养花的读者阅读。一名读者在听了大河报的公益课堂后很感慨:“我以前养的栀子刚开始还挺好的,可慢慢就枯萎死掉了,我看养花方面的书籍,上网百度查,百法用尽也不中。听了郑州的养花高手一讲才明白,这和郑州的水质有关,浇水时加点硫酸亚铁就行。”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我们根据户外旅行者急需爬山、露营等户外旅行常识的情况,举办了“小长假如何安全出行”的公益课堂;端午节前,我们推出特别行动,跟生活达人学包无绳粽子……截至目前,公益课堂已连续举办了十余期,均得到了不同读者群的热捧。虽然每次有幸到公益课堂听讲的读者最多也就一二百人,但因依据公益课堂内容而撰写的报道,却能让更多有此爱好的读者受益。

所以,民生新闻讲究贴近性,提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但要想真正做到贴近,就得知道不同的群体喜欢什么样的东西,而非靠一张面孔贴近所有群众,而是通过分众化给读者穿上各自喜欢的贴身小棉袄,通过分众化的内容实现向大众化的拓展。

新尝试引来读者赞誉

“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推出后不到一周,后期负责稿件统筹的记者就欣喜地发现,不但求助类线索明显增多,而且一条二三百字的小求助稿件发出后的反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2013年11月18日,在刊登的信息中,一条“帮小狗找新家”的消息,反馈量出乎意料的火爆。由于小狗的主人不愿公布私人电话,96211就成了小狗主人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当天就接到51位市民的电话,表示想要领养。而其他求助电话,读者反馈也非常积极。

这说明,虽然这个版面刊登的全是小事,但关注的读者并不少。如今,诸如此类的求助、换物类线索,全媒体生活服务平台已经刊发了五六百条,绝大部分都得到了解决,不少求助者还在问题解决后特意给记者打电话表示感谢。

我们注意到,在这五六百名读者问题得以解决的背后,是数千名甚至更多的读者看到报道后,纷纷伸手相援、互帮互助的结果,而读者这种高频率互动,无疑会大大增强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依托大河生活互帮团开设的每周一期的大河公益课堂,每期都报名火爆的情况表明,读者是非常需要这些精细化的生活服务的。

2014年5月,大河报组织了一次读者座谈会,不少读者主动说:“绿城新闻现在变得很好看,接地气,说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

读者的口碑让我们受宠若惊,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而这也说明,所谓民生新闻,就是要凸显满足读者需求,凸显服务读者诚意,凸显圈子交际动能,你真正把读者诉求当回事了,读者才会真正认可你的报纸,否则所谓大众媒体就成了采编人员的自娱自乐。

参考文献:

[1]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2]岳建辉.民生新闻要“出彩”[J].新闻爱好者,2010(10上).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