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对微博新词汇的研究【2】

田书慧

2014年08月26日11:3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十)口语化表达。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的表达方式也是微博大量新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转发性微博中,简短的口语表达更受欢迎。如“赞”“顶你”等简短的口语词汇频繁地出现在原创微博的转发中,既表达了转发者对原创作者的支持,同时也体现出微博词汇的随意性与便捷性。微博语言多是写作者即兴或者随意的语言,对句法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例如:

噗:在网络用语中,常有“我倒”的含义。形容发言者对所见所闻的极其无语,内心所要表示出的状态。也有“噗”一声笑了的意思,表示某事出乎意料,或者对某种程度雷人的事情,怀有一种嘲笑、偷笑的态度。网友们还经常使用“噗哈哈哈哈”的表达方式,表达大笑不止的状态,很有画面感。

点赞:微博排版中,一条新的微博发布右下角有个大拇指竖起的图标“赞”,点一下表示支持。网友们在浏览微博时,不想发表评论但表示支持态度时,顺手点赞,这已成为很多网友的习惯。

亮瞎:一般是形容帖子楼上的内容太过夸张震撼(贬义),太亮了,让人承受不起。这既表现了对帖子内容的排斥,也体现了网友的态度,用经济、简洁的词语精准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微博新词汇还有很多,如躺枪、中国大妈、逗比、屌丝、团购、秒杀、房嫂等词的走红,因其新闻含量高、与时政相关,还由于其含义能精准地概括某一社会现象或内涵。

微博新词汇就像新生事物一样,发展日新月异,且明显具有时事性的特点,受众非常广。在流行之后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衍生出相关的“周边产品”。越来越多的谐音词诞生并风靡网络,这些具有娱乐和乐观精神的新名词也成为网络上的一大看点。

二、微博语言对规范语言的负面影响

为了提高速度,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新奇的“网语”,这种另类表达因为简洁直观、通俗、风趣、幽默、个性化,很快就成为他们的通行语。而这些并没有在大部分成人中实现“扫盲”,反而成了大多数中老年人进入网络的最大障碍。提意见叫“拍砖”,强烈支持叫“狂顶”,看不懂叫“晕”,尴尬叫“汗”……这一连串的用词让许多成人面对屏幕不知所云。还有些词,如“我伙呆”“喜大乐奔”等,更是让许多人一头雾水,这无疑给我们的网络交流设置了障碍,影响了更多人融入网络平台。

(一)构成形式多样但不规范。网络语言五花八门,大量的词语不符合现代汉语常规,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对现代汉语规范化发起了挑战。如十动然拒、男默女泪、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词。(二)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太大,怪词、错字、别字随处都是,省略句多,造成句法成分残缺和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代替。对尚无辨别能力与正在学习汉语使用的学龄儿童及汉语学习者来说,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审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网络语言的简单直接破坏了文字的内涵和美感,传统书面语言的深厚意蕴将面临挑战,传统语言的雅文化日渐被网络的俗文化所取代。网络语言具有的快捷、简略、杂糅等特点,决定了网络语言好比是一种富含添加剂的速食,青少年吸食过多,反而会影响其吸收丰厚而典雅的中华文化。文字与词汇本是汉语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的俗文化侵占了雅文化的地位,对汉语文化的传播十分不利。

三、对微博新词汇规范的建议

微博新词汇形式多样,富于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上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微博新词汇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局限性,对现行的语言规范有一定的冲击,已引起社会的关注。抵御这种冲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这些网络词语进行规范,寻求一种既符合网络语言特点,又不违反语言规范,具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有效途径。

(一)客观地分析和对待网络语言,让其合理地存在,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纵观汉语的发展史,语汇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失去生命力的词汇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新的词汇总是被大众广泛应用。以官名为例,“尚书”“侍郎”“大夫”“陛下”“太师”等只能出现在历史剧中了,生活中已失去用武之地。而网络中盛行的“白领”“闺蜜”“粉丝”却焕发出勃勃生机。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还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优点谁都不能予以否认。

(二)尊重个性表达。青少年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其独特性,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得到认可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事物的感悟理解也各有千秋,所以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积累运用规范语言,而不至于死搬硬套去使用网络语言。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网络语言引发的语言规范应用问题,也应看到它对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健康的语言文字运用观。

(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引导。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要加大对网络语言的宣传引导力度,承担起传播语言规范的功能,形成宣传声势。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语言不仅仅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传承优秀文化每一个网民都要承担责任,绝不能只顾自己高兴随意放纵自己的不规范语言,言无遮拦。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教育引导,纳入国民教育范围,引导青少年认清自身的语言责任,使学校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

(四)利用法律杠杆尽快制定规范网络语言的管理办法等。日益流行的网络语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新词新语的发展,北京广播学院语言传播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教授认为,首先应制定网络新词新语规范的基本原则,研究哪些词语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制止,对一些特别的语言表达方法要观察、分析、探讨。目前,国内已有地区开始制定有关规定,如上海推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对网络用语作出这样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适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网络语言。”福建等地将对如何规范网络用语进行立法讨论,等等。因此,各级政府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和清理。

网络语言是社会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汉语言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如何趋利去弊,促进汉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应该引起语言学家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基于网上交际的互动性特别强这一特点,语言文字部门应该同宣传、传媒等机构密切协作,加大宣传和监控力度,在大力倡导网民规范自己语言文字的同时,纠正和劝导网上不规范语言现象,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只有这样,才能使网民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网络语言,准确理解传统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汪丽娟,李晓.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7).

[2]郑勇.网络谐音词语研究[J].文学艺术,2012(8).

[3]冯念,冯广艺.网络词语的谐音及规范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