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8期

深度报道呼唤记者专业素养【2】

李瑞峰

2014年08月26日11:42    来源:新闻爱好者    手机看新闻

四、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对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而言,仅仅有“万金油”式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读者对深度报道的阅读需求和水准已然发生变化,其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相对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不至于写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报道。

“在我们这个时代,新闻已经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表述客观事实,因为公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式各样的信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好的题材、好的时机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新闻工作者知识的积累。讲故事、重细节、求策划,这些操作方式上的改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它从根本上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4]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决定一名记者能否在新闻事件中探寻出真相和本质。记者要善于学习,要向书本学习,孜孜不倦地学习各个门类的专业知识,政治、经济、科技、金融、天文、地理、互联网络、电商等等。当然,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全都来自书本,记者也要在采访实践中学习,在采访中提高,不断积累知识。应该说,一个优秀的专家型记者就是在采访实践中不断专业化的结果。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自己的采访对象学习,从各行各业的专家身上汲取对自己有用的营养,不断用别人的知识来补充自己、提高自己。还有一种积累,是采访素材的积累。我们平时的采访素材,有时用过一次便丢弃了,其实,有些素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只不过我们当时很难意识到再次使用的节点在哪里,但只要我们注意这些采访素材的积累,也许在不经意间就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做专家型记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人脉资源的积累。应该发挥记者的优势,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更多层面的人际关系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信息、分析信息,除了靠自身,也要靠这样的关系网中的各类专家。在深度报道的采写实践中,需要哪一方面的专业分析,你就可以动用这个网络,“随手拈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人脉资源的积累,也许不会逊色于知识的积累。

我国当代名记者、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在采写关于北京城市用水紧张问题的深度报道时,不是单纯靠堆砌几组数字、描写几个现象,而是从一连串“为什么”的自我反思中不断向专家求教,最终写出了专家说“准确”、百姓说“明白”的分析性深度报道。通过这组报道,艾丰也因为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被北京城建部门聘为顾问。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国土资源报高级记者赵凡,无论报道哪个具体领域,她都精心准备、深入钻研,每年都能推出让业内人士称赞的专业性极强的深度报道。她的不少新闻作品,都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专家和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的肯定,很多专家学者主动和她探讨专业问题。

五、磨炼坚强的职业意志

近年来,由于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纸媒许多涉及民生问题的调查性报道也愈加引人关注。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因其深刻性、深度性而往往被读者当作社会思潮的引领者,每一篇报道的背后都凝结了记者、编辑的全方位思考,其思想性不言而喻。当前,在新闻同质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调查性报道尤为珍贵。

调查性报道的深度性,是指事实的深度性和报道形式的深度性,同时也是指调查本身的深度性。我国著名调查记者、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说过:“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损害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是深度报道中最为艰苦的,其对记者本身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最高的,甚至是对记者意志品质的磨炼和对记者职业信念的严峻考验。

与普通记者相比,调查性深度报道记者采访环境更加危险和复杂。调查性报道记者外出采访时,要采用化名、偷拍、偷录等暗访形式,遇到揭黑性质的报道,往往要面对采访对象各种阻挠、威逼利诱,有时甚至危及生命。面对这些,记者的专业素养体现在,要以自己的坚强意志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在调查性报道中,记者要坚持深入新闻现场采访,这应该是刚性的要求。没有在事件现场的求证过程,一般谈不上是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要全面立体地呈现事实,只有进行众多的采访与核实,才能够尽可能地呈现出一个更加逼近真相的事实来。确保真相,考验记者的意志和职业精神。近年来,调查对象为阻挠记者采访而使用了种种手段,但绝大多数记者以自己坚强的意志经受住了考验,他们不怕威逼利诱,坚守了新闻的公正。安阳晚报年轻的女记者张攀,进入媒体时间并不长,但她做调查性报道却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在采访中,她遇到过跟踪,遇到过威胁,也曾被调查对象侮辱谩骂,但她从不畏惧,坚持奔跑在采访的路上,先后写出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安阳市内黄县交通运输局一些人公然违规乱罚款,车主只要缴纳1000元“罚款”,即使不办营运证和从业资格证,也能在内黄县境内畅通无阻。接到读者投诉,张攀第一时间赶到内黄,深入细致地展开采访,迅速采写出了《“两证”不用办 罚款保“平安”》的整版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报道见报当天,内黄县交通运输局就成立调查组,复查了2012年以来所有运政执法案件,违规处罚案件全部撤除,罚金退还车主,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南振中.记者的发现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王新顺.打造精品新闻 提升传播效果[J].新闻爱好者,2012(10).

[4]王华岗.用精品提升新闻传播力[J].新闻爱好者,2013(1).

(作者单位:安阳日报社)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