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中国报业》>>2014年·第9期

实施党报创新 推进媒体融合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党报传播力调研报告

2014年09月22日13:35    来源:中国报业    手机看新闻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前身是1948年12月10日在淮海战役隆隆炮声中诞生的《新徐日报》,后更名为《徐州日报》。2008年12月10日,经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中共徐州市委批准,在徐州日报社的基础上组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集团现拥有5报2刊2网1馆和若干经济实体,在岗员工650人。6年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大力实施党报创新工程,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取得明显成效。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报社,发展成为位列中国地市报前列的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先后被授予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中国地市报报业经营十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集团实现经营总收入4.5亿元。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党报创新,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必然途径

首先,确立“党报姓党,党报是报”的观念,创新办报理念。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惯性思维和求稳心态,认为党报改革风险大、成本高,党报不能改、不好改、不敢改,致使问题越积越多,改革越发困难,陷入恶性循环。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班子认为,党报有固定的职能,没有固定的形态。党报姓党,党报是报。办好党报,必须遵循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和市场规律这三个规律,力争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个效益,实现领导满意、读者满意和市场满意这三个满意。为此,集团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大胆实施党报创新工程。

其次,打破常规,实行封面导读,实现党报版面形态创新。2008年10月28日,全新改版后的《徐州日报》,以“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彻底颠覆了传统党报的固有形态。扩版“瘦”身,借鉴都市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强化版式和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实行封面导读,热点问题、鲜活事件、重要评论、精美图片、各种图表构成了一版导读的总体框架。一改过去会议报道占位、领导活动头条、呆板图片主打的旧模式、老面孔。让领导关注、群众关心、读者青睐、市场看好的新闻在一版登台亮相唱主角,让党报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重心下移,关注民生,实现党报报道内容创新。集团确立了“贴近铸就主流”的办报理念,强化时政新闻的解读、经济新闻的实用、社会新闻的多彩、舆论监督的权威、时事评论的新锐,以亲和的面孔贴近读者,以更富成效的舆论引导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在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政务新闻的同时,重心下移,注重民生报道,把党和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的结合点、共鸣点、兴奋点,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主要新闻价值取向,体现信息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厚重感。同时,设立时评板块,充分发挥党报政论的优势,重构主流话语体系,在深度上开掘,在高度上攀升,在广度上拓展,掌握话语权,抢占制高点,坚守权威性,不断提升竞争力。新闻评论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高调论述,不再是不容置疑的生硬说教。内容创新让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四,资源整合,媒体融合,实现党报话语平台创新。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集团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以关键项目为抓手,以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按照建设“一报一网”传播格局的要求,加快报网机构、人员、平台、渠道等资源的融合步伐,抓住各报特定群体,强化“用户、需求、产品”导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过程中,明确一个目标——通过资源战略重组,坚持用户导向,研发全媒体产品组合,进一步提升平台价值,提升媒体集群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构建移动互联时代的竞争新优势。定位两项职能——全媒体资讯供应商,电子政(商)务服务商。推进三项工程——打造产品矩阵,再造业务流程,尝试项目管理。建设四大平台——报纸平台,网络平台,移动互联传播平台(微博群、微信群、智能客户端APP),电子阅报屏。受众既是报纸内容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传播者,又是参与者;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同时,集团积极配合、主动服务“新闻发布、网络发言、政务微博、‘一把手’零障碍网络服务厅”四位一体的“徐州发布”新机制,科学调配报纸、网络、手机等全媒体资源,为“徐州发布”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增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为扩大党报的国际影响力,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世界著名报业集团——国际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出版《国际日报?魅力徐州》特刊。每周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宣传徐州的建设成就和新人新事,首开地市级党报在国际性大报传播声音的先河。目前已出刊300多期,随《国际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在美国、印尼捆绑式同步发行。2013年3月,集团与巴西《米纳斯工商日报》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在充分展示徐州新形象的同时,也在国际传媒舞台上争得了一席之地,党报的海外传播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党报创新”取得了六大显著效应:实行封面导读,突出视觉效果,版面“美”起来了;倡导以人为本,把握受众心理,报道“亲”起来了;持续开展活动,扩大品牌影响,报道“活”起来了;坚持评论当先,设立时评板块,声音“响”起来了;推进媒体融合,创新话语平台,纸媒“动”起来了;加强报纸经营,强化市场营销,报纸“强”起来了。《徐州日报》这份有着66年历史的党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体制机制改革,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

徐报集团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努力破解体制机制瓶颈,推进资源整合,提高管理运营水平,激发主流媒体的内生动力。主要体现为:“一转变”、“两分离”、“三改革”。

“一转变”:组建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实行集团化运营,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实现由报办报社向集团办报的转变。

“两分离”: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实施转企改制,成立徐州报业传媒有限公司统管集团对外经营,编采与经营“两分离”。建立现代媒体运行机制,完善集团预算管理体制,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不断提升集团管理运营水平。

“三改革”: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基本实现人员同工同酬、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激发了内生动力。

坚持组织和参与公益活动,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集团在服务社会、关注民生、开展道德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策划举办影响大、意义深、效果好的社会公益活动,陶冶和提升广大群众的道德情操,彰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连续11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让1700多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集团爱心助学团队入围中国好人奖,荣登江苏好人榜;连续10年举办读者节,增强与读者的感情,提高服务水平。“十大孝星”评选,在彭城大地掀起尊老敬老、共建和谐的热潮;“微笑大使”评选,为窗口单位树立为民服务的标杆;设立“彭城好人奖”,开展爱心点对点活动,倡导社会文明、邻里互助、家庭和谐;城市名片评选,激发市民爱乡之情;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为培养徐州文化精神鼓劲助力;举办“中国(徐州)收藏艺术品展交会”,助推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建设;成立“徐州公益联盟”,整合徐州公益资源,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与央视联手举办“温暖中国——寻找身边的好人”徐州地区选拔活动,展示徐州人文精神。通过这些公益活动,彰显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坚持发展壮大报业经济,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物质基础

一是做强传统主业。创新广告运营模式,大力拓展广告线下服务,探索广告产业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行业广告增量和产业发展;通过拍卖、协调,取得市区近800个公交站台和125个报亭的经营权,增强集团可持续发展后劲。充分利用电子阅报屏、大型LED显示屏等户外载体,实现广告经营新突破;结合市场需求,组建房产网,深度拓展房地产广告市场。旅游业务实现网上运营,培育报业旅游广告增长点。加强广告业务与新媒体融合,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形成全新传媒广告集群。集团投资2亿元、占地4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报业传媒大厦于2013年7月1日投入使用;现代数字印刷出版基地第一期投资4000万元,引进德国高宝公司“高速轮转半商报型产品印刷生产线”已投入生产运营,第二期将通过与国内印刷龙头企业合作,进军高端印刷和包装业,发展数字数码印刷,打造淮海经济区出版印刷高地。

二是延伸文化产业链。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上海文新集团合作组建“淮海传媒研究院”,为淮海经济区媒体提供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和智力支撑。作为艺术品展示交流交易基地的徐州艺术馆已运营5年,实行“媒体运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文化共享”的运作模式,显现出较强生命力,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汉韵佳人——中国汉文化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全力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举办“央视寻宝——走进徐州”大型活动,展示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魅力;举办CBA篮球联赛、中国?徐州首届国际动漫艺术节、国际旅游小姐徐州冠军总决赛等活动,拓宽了对外交流渠道,开辟了徐州在文化领域与国际合作交流的新里程。

三是发展多元产业。集团坚持“报业为本,多元发展”的原则,致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参股淮海农村商业银行、华泰证券直投基金,试水健身行业,涉足立体车库项目,拓展多元化发展路径。代理酒类营销和图书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慎推进房地产项目建设,与外地品牌公司合作进入房屋代销领域。徐州新闻国际旅行社抓住荣膺省文明旅行社的机遇,拓展经营思路,提高经营水平,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施员工能力再造,是增强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打造报业文化,凝聚发展动力。总结提炼具有徐报特色的团队精神,形成“忠诚、敬业、创新、爱心”的报业理念,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谱写的《徐州报业之歌》是徐报精神的结晶。集团制定《好员工标准》、《好中层标准》、《好领导标准》,不断提高员工的学习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现代报业传媒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有效开展“进名企、进名县(区)、进名校、进名报”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实干中锻炼人才,在实绩中感召人才。

二是强化员工培训,实施能力再造。集团定期开办“名家讲堂”,邀请知名报人、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进一步拓展员工的视野;每年选派优秀骨干员工参加中报联等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并及时召开座谈会、汇报会,让员工畅谈学习体会,介绍外地经验,变少数人学为多数人学,放大员工培训效应。将“中国新闻奖”、“江苏省新闻奖”的评奖标准、获奖范文整理成册,利用“网上论坛”组织采编人员学习讨论,提高员工学习的针对性。近3年来,集团有3篇作品获江苏省新闻奖,1人获省“戈公振”新闻奖, 3人获市拔尖人才称号,2人获市优秀专家称号。

三是深化“走转改”活动,实施精品工程。在“走转改”活动中,充分结合媒体实际,打造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在增强针对性上下功夫,在舆论引导、新闻传播和服务社会“三个能力”的培育上求实效。集团将报社挂钩扶贫点、街道社区挂职点、“三解三促”联系点作为实践基地,报社员工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接地气”、“抓活鱼”,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由此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阅评组文章,称赞集团“走转改”报道,推介集团“走转改”经验。

集团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了“12345”发展战略。即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现代文化传媒集团;牢牢把握两个重心——当好新闻宣传主力军,争做文化产业领头羊;突出发展三大产业——继续做强传媒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稳步推进多元产业;积极实施四大战略——数字化战略,多元化战略,集约化战略,动态优化战略;重点抓好五项工程——媒体影响力提升工程,党报数字化发布工程,关键项目建设工程,员工能力再造工程,发展成果共享工程。力争经过4年左右的努力,到2018年《徐州日报》创刊70周年时,将集团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团。

文/中国报业协会调研组(执笔:徐鹏)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