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一等奖)

以“真、新、实”塑造党报新文风 ——新华日报创新文风的实践与思考【2】

2014年10月20日14:36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以“真、新、实”塑造党报新文风 ——新华日报创新文风的实践与思考

以“真、新、实”塑造党报新文风

——新华日报创新文风的实践与思考

周跃敏

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媒体无不崇尚“短、新、实”的文风,集体改变着“说话”的方式和话语的内容。新华日报借此东风,乘势而上,把已经连续开展了6年的“记者基层联系点”同“走转改”活动结合起来,把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与弘扬“走转改”精神结合起来,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引导记者扎扎实实走基层,彻彻底底转作风,以更大决心求新求变求发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党报文风的清新扑面。

以底气和锐气实现文风新变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对“党风”、“学风”和“文风”之间的关系、内涵进行了科学论述,堪称我们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风不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一次开学典礼上就曾专门联系这段历史,谈及当前“改文风”的重要性:“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整顿文风。毛泽东同志对党八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号召全党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在这方面,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文风不是小事,改进文风自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时俱新。这样,“改文风”才不会像自然界的一阵风,来之急快,去之倏忽。

党报改文风,亦当如此。

一、党报改文风,要善于向基层找寻源头活水,发掘前行的动力源泉

基层一线,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向下深深扎根,方能向上勃勃生长。党报“改文风”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会说百姓听得懂和愿意听的话。

邓林在回顾父亲邓小平时曾深情表示:“父亲的道理都是从老百姓那里来的,像‘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他把这些民间的理论放在改革开放的设计里,不是胡来的,实践发现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也特意引用了一些干部住村蹲点后的感慨:“在老乡家拉家常与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不一样,睡在农家硬板床上考虑问题与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考虑问题不一样……”他由此提出:“改进文风,必须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变革的大时代,每个人的脚下都有着历史的投影。党报记者要做时代的“听风者”、“捕风人”,而不能满足于“键对键”的办公室生活。让自己与基层“面对面”,让双脚沾上新鲜的泥土,让衣袂鼓起田野的清风,让耳朵注满朴实的乡音,这样的报道何愁无话可说?何愁没有真情实感?

在新华日报多年的实践中,一个突出的亮点便是已连续坚持了6年之久的“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我们的这一制度,在全国党报系统中推行早、效果好,如今已实现了江苏全省105个县(市)区的全覆盖,成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党报品牌。制度的完善,最终是为了推动记者的基层扎根意识,写起报道来,自然就能接上地气、多些底气。如今,参与联系点报道的记者,已自觉实现了从昔日“要我走基层”到如今“我要走基层”的意识转换。在我们去年举行的“走转改”经验总结会上,大家形成一个可贵的共识:记者的办公室在基层,在一线。而这也正是一名优秀党报记者在当前形势下的价值观念之变。

二、党报改文风,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说百姓的话,还要注重立意深度,杜绝平庸媚俗

“走基层”是“改文风”的重要前提,但在很多人的意识观念里,对于“基层”的理解,尚存在着两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党报要完美实现文风新变,必须对此加以重视和改进。

其一,是把“基层”视为社会的神经末梢,天生不具备重要的新闻价值。一些党报记者也由此习惯于将目光朝上看,追逐大事件,采写大文章。殊不知,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很多大的时代变迁、政策调整,无不投射、表现于百姓的锅碗瓢盆、喜怒哀乐之中。从生活层面和细节画面出发,有时往往更容易获得记者梦寐以求的表现张力。而没有丰富的细节支撑,没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党报的所谓高度,只能是“无的放矢”,只能是“空中楼阁”,既无针对性,也无贴近性。

其二,是仅仅满足于“会说百姓的话、报道百姓的事”。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走基层”。党报记者“走基层”,倘若一味将目光沉迷于鸡毛蒜皮的事务中,以为“挖到篮里就是菜”,结果就会陷入琐碎平庸的泥淖。甚至罔顾方向的偏失,使报道出现一些迎合、媚俗的腔调,以为此之谓“贴近性”。却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点:体察基层民意,是为了发现问题,更好地服务大局。因此,党报记者“走基层”,绝不能漫无目的、毫无章法地乱走一气,而是要心中有高度、眼中有亮度、笔中有温度。这样的步伐和走法,才能走得远、走得稳、走得正。

三、党报改文风,还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毅力,永葆朝气和锐气

“走转改”是新闻战线的一项重大创新,必将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这一笔,将不仅记载新闻战线的实践成果,更将反映一代新闻人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这一笔,也激发我们不断深入基层,敏锐发现问题,勇于攻坚克难。唯其如此,才能保持党报的蓬勃朝气、蓄养党报的破竹锐气,实现文风的深刻转变。

人民日报、央视等一些中央级媒体,在新近的报道中不仅加大了民生新闻的分量,也加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体现出了可贵的锋芒和锐气,为党报进一步改进文风做出了表率。新华日报不仅对外深刻把握体会着当前媒体的文风新变,对内更是厉兵秣马,潜心攻克文风转变过程中的种种难题。

在全国现代化的“一盘棋”中,江苏是率先的“一颗子”,中央对江苏殷切提出了“两个率先”的新要求。而率先发展,必然率先面对难题。为攻克“发展”与“环保”这一经典难题,苏州创新出台“生态补偿机制”、滨海等地率先推出“创新政绩考核机制”等一些科学应对之策,江苏的这些创新做法对全国的标杆启示意义不言而喻。作为江苏省级党报,新华日报充分利用了这一重要的前沿阵地,向全国及时推介创新成果和经验的同时,还先后推出《生态补偿“不发展”》、《坚守生态红线,让发展更理性更科学》等一系列深度报道,从制度层面的创新,对诸如“出生产力的地方出干部,出生态力的地方也应出干部”等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深入调研,引领各界研究破解当前科学发展难题。报道所体现的专业精神和新锐之气,得到学业两界的广泛好评。

以“真、新、实”丰富文风新内涵

进入新年,中央号召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倡导“短、新、实”的文风,其力度之大,方式之新,令人感奋,社会整体面貌也为之一新。这无疑是党报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理应趁此东风,乘势而上,以“真、新、实”的党报好文风,来呼应中央八项规定,重塑党报新形象。

一、倡导“真”,不仅要杜绝“假”,更要凸显党报“深度型媒体”的优势和力量,使新闻更具生命力

党报首要警惕的就是虚假新闻,否则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在享受便捷沟通和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速度型媒体”的碎片化传播带来的严重弊端,社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当前舆论传播屡现“塔西佗陷阱”,就是其一。党报改文风,当务之急就是为事实真相的传播提供一个权威、及时、有序的主流发布平台,使谣言止步,让是非分明。

仅此还不够。党报在下一个时期要着力改进的,是进一步凸显“深度型媒体”的优势,以思想的高度,引领追问事件根源,逼近事实真相,实现新闻报道的更高真实。

2012年7月,新华日报再作优化和调整,着力塑造党报的“深度型媒体”形象,不仅增强了“新华关注”、“新华时论”等一批头版专栏对热点话题的聚焦力度,还在头版新辟“还原真相”等专栏,针对当下一些未经证实却又引起广泛热议的种种传闻,深入调查,多方求证,还原真相,消除误解,及时呼应了人们对各种舆论传闻的求证心理,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倡导“新”,是反对因袭之风、惰性思维,使党报话语更具新意和感染力

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点出了自然界推陈出新的必然性。康有为则论述过革故鼎新的重要性:“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党报如何唱响主旋律?“新闻”二字,“新”字首当其冲,可见枯燥乏味并不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应当首先是有新意的好旋律。

很多人都有一个体会:党报评论最难创新。也因此,新华日报近来在社论、时论文风上的锐意创新受到了颇多关注。如去年9月刊发的《走得深转得真改得实》,就提出一个颇具新意的论点:“走基层”不能变成走“中”层。这一提法本身是针对“走基层”普遍走不深的现象进行的针砭,但由于选取角度新,以“中层”对应“基层”,以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文风,对应“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一破一立,抑谁扬谁,读者一目了然,对“走转改”的内涵解读自然更深一层。

党报年底年初的盘点报道,往往因主题厚重,而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很难体现出记者的个性和才气。今年我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突破口:围绕科学发展主题,让记者从参与采写重大新闻的“印象”谈起,评点2012江苏成果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十件大事,并以整版篇幅推出10组“科学发展又一年·2012年度印象”特别报道。“印象”系列,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写意画看似随意、实则有机的笔法,探索如何更富意蕴地表现江苏科学发展的坚实足迹,有效实现了对传统话语的大步创新。

三、倡导“实”,是要摒弃避重就轻、虚饰浮夸的旧文风,让“万能官腔”没有市场

倡导“实”,是为了反对“虚”,反对虚饰浮夸、虚张声势。由此,我们不仅要倡导“实话实说”,更要倡导“真抓实干”。

新年伊始,媒体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网友诙谐地编成了一首歌谣:“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掌声没有不热烈的……”辛辣嘲讽了充斥会场的废话、空话、套话、假话。党报“改文风”,首先要摒弃这样的“万能官腔”。

2013年1月新华日报刊发时论:《“万能官腔”当弃之》,文中提到两件事——几年前,面对主持人“抚河决堤百姓怎样”的焦急询问,时任江西省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的平其俊却不厌其烦地强调领导如何“高度重视”;不久前,面对公众“孤儿失火事件”真相何在的关注,兰考有关方面却一再表明领导如何“亲赴现场”。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点:回应舆论关切,这些人的本能反应都是急于“粉饰”、“辩言”,采用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外交辞令”,而其实质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官油子”作风。

党报改文风,重点亦在于抛掉“空架子”,对于“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绝之”。

倡导实话实说,归根结底还在于能否助推真抓实干的风气。否则,话说得再动听也是枉然。新华日报近日刊发了《改进作风 关键在实》、《实干,是共识更是行动》等一组重要评论,对“实”字内涵做出了进一步解读。如何把“好声音”变成“好成绩”?答曰:“思路+实干=发展”,而“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

以重大主题报道改进文风的样本意义

十八大报道,是2012年新闻战线的头等大事、首要任务。而对党报而言,往往主题越重大,报道就越难突破。去年,我们最重要的创新,是把重大主题报道与“走转改”进行了对接,灵活机动地衍变出一系列新的专栏和报道。这一尝试,既对重大主题报道形成了突破,又有效弥补了“走转改”常态报道的单薄不足,有力弘扬了“走转改”精神,党报文风为之一新。去年有学者撰文评价,新华日报的创新举措“具有样本意义”。

这里,着重从三个方面,谈谈将十八大报道与“走转改”结合的文风创新实践:

一、把远的说近。党报当在强调宏观把握的前提下,体现出重大主题的关联性、贴近性

所谓“把远的说近”,是指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一次站在全局高度的论述。党报报道,如何让十八大精神畅通无阻地抵达基层一线,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我们充分注意到了这样一点:十八大报告,145次提到了“人民”二字!因此,我们着重从江苏视角、基层视角、百姓视角来实现十八大精神的贴近性解读,相继推出“再迈新步伐 基层看亮点”、“我看这十年”、“走基层 听心声”、“十八大精神在基层——‘三方连线’”等多个大型“走转改”特别报道和主题报道专栏,注重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真切传递了基层一线对十八大精神的期盼与欢欣,在观念、手法上实现了多种突破,使重大主题报道接上了地气。

尤其在2012年7月,新华日报策划并牵头,联合13家省辖市党报,共同组织了“科学发展在江苏 成就辉煌看十年 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其间,新华日报共推出66个整版的特刊报道。这次联动被学界评价为一场党报关切民生的“新闻盛事”。中宣部《新闻阅评》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组特刊还获得了江苏宣传文化思想工作的“创新奖”。

二、把大的说小。党报对重大政策解读要善于化整为零,以微观视角构建有机整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描画出一幅宏伟蓝图,内容博大精深,意义非同凡响。而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决策,无不影响决定着个体命运的前行方向,因此,省级党报的报道不能也不必跟央媒“较劲”,而是要立足脚下的这方热土,找到自己的重心所在,尽量避免宏大叙事,善从基层、微观角度,“把大的说小”,化整为零,条分缕析,最后以思路的合围之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012年11月我们推出的“畅谈十八大 畅想新征程”大型专栏,便在报道视角上采用了最大程度的开放模式,涵盖了诸如“记者视角”、“代表视角”、“专家视角”、“微博视角”、“百姓视角”、“基层视角”等多个侧面和层面,围绕“畅谈”和“畅想”两个关键词,把各条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和盛况予以了全景全息的呈现。

而我们对十八大精神内涵的每一个层面的解读,都不是无机、随意的选择,而是以有意义的微观叙事,最终连缀成一个全面、深刻、系统的有机整体。

三、把硬的说软。党报要善于对刚性政策予以人性化解读,贴近民情民意,求得最大共鸣

重大政策的推行,往往既有刚性特征,也有弹性内涵。实现刚性政策的“软着陆”,党报的作用无可替代。这也考验着党报主流媒体能否在重大决策部署和民生利益诉求之间,担负起消除隔阂、求得共鸣的舆论引导功能。因此,党报改文风,一定要学会“把硬的说软”,从民生利益出发,充分做好重大决策部署的解读、沟通工作,以贴心、暖心的话语求得最大程度的共鸣。

十八大报告政策性强、专业性强,但也出现了不少牵动人心的新颖表述,如首次在政治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单独成篇,部署并写入了《党章》,并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美丽中国”立即成为一个全民热议的词汇。“热词”背后,无不关涉民生。我们便以一组“热词解读”为突破口,生动突显了十八大精神的亮点与重点,向读者贴心传递了热词所彰显的重大社会意义和深远人文情怀。中宣部有关部门对此予以了高度评价。

一分新意,须十分努力。十分新意,则须百倍努力。辞旧迎新之际,新华日报在头版连发三篇评论员文章:《尊重新闻规律方有好文风》、《改文风,改“形”更要改“神”》、《改文风,“常改”更要“长改”》。而“改文风”,根本在于“改作风”。我们谨记:离大地更近,看天空更远。

这,既是承诺,更是行动。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张惠丹(实习生)、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