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 本报评论员
昨天下午,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波及范围之大,30多年来罕见。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在当天即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灾区各级党政干部要在抗灾第一线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抗震救灾工作,并对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当天下午,刘奇葆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成都军区等紧急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正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这一切充分表明,党和政府抗击灾害、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力量;这一切充分说明,我们的应急保障能力正在增强。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会对震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30多年前的河北唐山、四川松潘大地震,至今令人们记忆犹新。同样令人难忘的是,在唐山的废墟上,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唐山;一度千疮百孔的松潘,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是什么力量使被当时的一些舆论认为已经死去的地方在更高的层次上新生?是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非灾区人民无私支援灾区的团结协作风尚,是灾区人民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自强不息精神。在30多年前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下,我们尚且能战胜巨大的灾难,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综合国力有了历史性提升的今天,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导方针的发展新阶段,还有什么样的难关不能越过、什么样的灾难不能战胜!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抗击灾难、战胜灾难,从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灾难本身不是好事,但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无数次证明,面对灾难,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面对这场罕见的灾害,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各地党委、政府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立即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党政主要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周密部署,迅速组织力量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要迅速行动,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群众的恐慌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夺取这场抗击特大地震灾害的胜利!
四川日报2008年5月13日A2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