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

董勇拍了一部"电话剧" 演活愚忠悲情的曾可达

邱伟

2014年10月24日16:09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董勇拍了一部“电话剧”

  《北平无战事》今晚收官,戏里每个人物都将迎来命运结局。秉持铁血救国理想的曾可达深陷国民党内斗无力自拔,以自杀收场。对于扮演者董勇来说,这是他饰演的又一个铁面形象,但人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以往单纯的凛然正气的硬汉角色:寒门出身的曾可达迂拙刚直,是个忠纯笃实之臣,他不善政治斗争,铿锵有余,城府不足,而蒋经国“打虎”失败的历史史实也昭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结局。

  哪个时代都需要曾可达

  董勇是在开机前十五天才接到导演孔笙的电话,他说,拍戏期间,他其实很紧张,压力特别大。“我从艺十多年了,可进到这个剧组,却觉得自己很年轻。除了刘烨、廖凡,其他演员几乎个个见面都要叫老师。”对手戏演员多数都是自己的偶像、老师,所以董勇对自己的要求是,绝不因为自己而耽误各位老师的时间。

  包括导演在内,一开始谁都没想到曾可达的台词量如此之大,和刘烨、陈宝国等男一、男二的台词量不分伯仲,几乎贯穿全剧。董勇说,刘和平的剧本非常严谨,演的时候哪怕改动一个“的”或者“地”,台词的意思或许就会不同,他在曾可达这个人物身上下的笔墨很重。

  曾可达的形象刚正清廉,他身为国防部少将,家人都在赣南老家辛劳务农,他每月把一半薪水寄回家中贴补。为了理解刘和平笔下这个忠诚而悲情的人物,董勇恶补民国史,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国民党历史、国民党党章、当时少壮派的心愿等等。如果抛开党派和主义的限定,董勇觉得任何时代都需要曾可达这样尽忠职守,向一切腐败开刀的忠义之士。“曾可达是一个忠诚的执行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在国民党危难时期想要铁血救国、救党的改革派骨干。然而在那段时期,国民党内一些人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和民族之上,这是最可怕的,所以才会丧失民心,败走台湾。”董勇认为这样的历史教训在不同时代都有警示作用。

  有人认为和徐铁英、梁经纶等人比起来,曾可达铿锵有余,城府不足,开场时的曾可达一派精明干练,但遇到“建丰同志”,智商急剧下降。董勇解释说,这样的人物设计用意就在于抬高他的领导“建丰同志”,因为曾可达是蒋经国的死忠跟随者和蒋经国计划的执行者。

  跟电话演对手戏

  曾可达的内心活动有矛盾,有挣扎,有试探,有释怀,这些细微的心理变化,要通过打电话一一展现。对于蒋经国重用方孟敖,曾可达一开始心存疑虑,却又担心蒋经国怀疑自己妒忌人才,既不敢进一步袒露心迹,又不能放手控制方孟敖,同时还要跟蒋经国表明自己的忠诚之意。往往在一通电话里,曾可达的神色态度就会出现极大的起伏和转变。

  对于剧中频繁出现的打电话场景,有人戏称“电话也能忙死国民党”。董勇调侃说,他在戏里主要的对手戏就是打电话。剧中曾可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就是抓起电话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是国防部曾可达,报告建丰同志……”

  编剧刘和平把“建丰同志”蒋经国设计成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为了增加他的神秘感,这给董勇的表演带来不小难度,每场打电话的戏都要换景别至少拍三四遍,一个人冲着话筒说台词,或掷地有声,或惶恐无奈,或喜悦,或愤怒,从头到尾的通话面对的都是窗户和桌椅板凳。

  “我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长时间电话。”董勇说,剧中打电话的戏他足足拍了十四五天,以至于其他剧组看到这一幕都好奇地问他:“哥,你是在拍电话剧吗?”录到最后一天,所有电话戏都拍完了,董勇胃里一阵难受,“连续打了十多天电话,到最后一刻,吐了。”

  董勇告诉记者,拍电话戏大多数时候只有来言没有去语,也看不到对方的表情,所以他不但要记住自己的台词,还要充分理解和记住对方的台词,由于拍戏时“建丰同志”的话语还没有录制,他只能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蒋经国的话语形象。直到最后看到成片,董勇才松了口气,他觉得和“建丰同志”的配音搭得挺好,他的表情和对方的讲话都没有撒汤漏水之处。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