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斯瓦希裡語的“毛豆豆”
萬壽路翠微中裡一處普通住宅小區,“藏”著一座錄音棚。錄音棚進門右手第一間,標著“錄音室A”。房門至少兩指厚,房間十多平方米,兩張桌子,每張桌子上豎著兩支麥克風。
2011年9月底,斯瓦希裡語《媳婦的美好時代》,就是在這裡完成配音的。
“我記得很清楚,從2011年8月13日開始配音,我們每天中午12點半來,晚上最早10點半回去,在這裡待了整整46天。”陳艷萍堪稱配音劇組的“大管家”,負責所有日常事務。
斯瓦希裡語在非洲使用人口眾多,但在中國國內卻是一門地道的小語種,找誰來配音是個難題。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斯瓦希裡語部15名中國職員、7名外國職員全被調動起來,還有兩名坦桑尼亞留學生也被選來配音,甚至坦桑尼亞駐華大使館一位公使銜參贊10歲的女兒,也加入了配音隊伍。
在國際台駐東非總站的幫助下,3名在肯尼亞頗具號召力的影視明星也來了,毛豆豆、余味和余媽媽三個主要人物的配音,一下子有了著落。
配音導演吳慧敏回憶說,包括3名肯尼亞演員在內,大家都是第一次做斯瓦希裡語配音。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她得先手把手教大家怎樣尋找“氣口”,隻有找到了“氣口”,一句話配出來,才能和畫面配合得更默契一些。
“入門”階段,他們差不多3天配一集,不少對白配了一遍又一遍,最多的時候一句話配了19遍。
有些國內觀眾習以為常的表達,放在異國他鄉就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怎樣才能讓劇中人物的對話既有韻味兒,又能讓坦桑尼亞觀眾理解它的意思呢?負責劇本翻譯和統稿的陳蓮英決定借鑒坦桑尼亞人的俚語。
“咱們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樣的表達可以直譯,但直譯出來不好聽。一位坦桑尼亞職員建議,在坦桑尼亞有“貓和老虎”的比喻,說的正是你死我活的關系,這讓陳蓮英像找到了知音一樣高興。
每天十個多小時的配音,隻有半個小時供大家休息。到了飯點,陳艷萍會招呼幾個能抽開身的配音演員和她一起去買飯。那個時候,小區居民們下班回家,總忍不住回頭看看突然出現在小區裡的這些非洲朋友,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其實就是會說斯瓦希裡語的“毛豆豆”、“余味”和“余媽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