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弓箭抗日”夸張?
A:“可能有手法上的夸張,但絕不是娛樂化”
女主角百發百中、數箭齊發的箭法讓網友驚呼“神乎其神、太夸張”。在有的專家眼裡,《箭在弦上》的戲劇表現手法讓抗戰歷史的沉重感大大削弱,對年輕觀眾沒有好處。但九年有不同意見。
羊城晚報:很多觀眾覺得劇中的“弓箭抗日”不太現實。
九年:我覺得很正常!在沒有槍支彈藥的年代,中國老百姓都是靠冷兵器抗日,菜刀、大刀、長矛……你們可以想一想,那個年代,群眾怎麼可能有熱兵器?私藏槍支,在那會兒都是殺頭的罪!
羊城晚報:但數箭齊發、百發百中這些,確實讓網友感到夸張。
九年:其實在第一集就有很長的篇幅介紹女主角們從小是怎麼練射箭的,還有爺爺教她們的一些戰術,這些都為后面的情節埋下伏筆。另外,我們在拍的時候也感到有一些夸張和不合理,前期就刪除了很多鏡頭,比如鬼子舉著槍但居然沒開。射箭手法有的確實夸張了,我們也刪了不少。
羊城晚報:很多專家的批判點在於,這種表現手法是對抗戰歷史的過度娛樂化。
九年:其實我們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考証。比如說日本人哪天去的承德,哪天進攻的熱河,還有歷史人物的人名等,我們都沒有紕漏。此外,就拿射箭本身來說,我們演員的射箭動作是請教了很多權威專家的。后來還有專家表示,看了這麼多劇,我們演員的射箭姿勢是最標准的。
羊城晚報:專家說它娛樂化抗日,還有一層含義是說,抗戰是一段沉重的歷史,而影視創作者用這種快意恩仇的手法創作,會消解這種沉重感。
九年:這段沉重歷史該不該娛樂化?我也表示反對。創作時,我們開過很多研討會,但真沒覺得這戲有娛樂化傾向。拍戲過程中,可能有手法上的夸張,但絕不是娛樂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