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在弦上"談"女俠逆襲"劇情:送審之前就剪掉【4】--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箭在弦上"談"女俠逆襲"劇情:送審之前就剪掉【4】

2013年04月14日13:03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Q:劇中人“臉譜化”?

  A:“怕過不了,也怕被罵美化鬼子”

  幾年前,導演徐紀周在自己的第一部抗日劇《殺虎口》中嘗試塑造“人性化的鬼子”,結果他接到整整兩頁紙、長達八十余條的修改意見,說“可以強調日軍的殘酷凶狠,不能展現日軍的軍事素質”。近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臉譜化”鬼子角色誕生,在九年看來,這並不奇怪。

  羊城晚報:《箭在弦上》中的鬼子面容猙獰、笑容猥瑣,仿佛還停留在《小兵張嘎》年代。

  九年:寫抗日劇會有戴著鐐銬跳舞的情況。首先有限制,你不能把日本鬼子寫得很有人性,創作上不臉譜化不行,不然過不了(審查)。

  另一方面在於觀眾本身。我看過《南京南京》,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部影片,裡面就有一個知道反省、很有人性的鬼子。但電影公映之后,網上罵聲一片,說“美化鬼子”,那種罵法比罵我們“娛樂化”的狠多了。我當時就覺得奇怪,難道觀眾不接受鬼子有人性?或許觀眾已經形成了審美習慣,對於他們的口味,我們得慢慢摸索。

  羊城晚報:抗日劇臉譜化、夸張化的現象在幾十年前就存在,你覺得現在觀眾的接受程度是更開放還是更保守?

  九年:早在“李向陽”時代就很夸張——一個人拿著雙槍,干掉幾十個人﹔還有《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也夸張。放到現在,這些作品一定會被批。如今,隨著網絡、微博的傳播,我們能直接看到觀眾反應,而這種反應很快就能形成輿論力量,這是近年我們創作電視劇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就好像《永不磨滅的番號》,我個人很欣賞,但還是被網友稱為雷劇。要把握觀眾的接受程度,很難,我們也一直在調整。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